撩开国际油价异常波动的“面纱”


导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欧美各自稽查自己的重大利益关切,看似是在围绕全球监管权之争的报复,却撩开国际油价异常波动的“面纱”。

  近期,看似全球金融监管权之争不温不火,但“火”却被引到了国际油气市场上。

  继5月14日,欧盟委员会下属的反垄断机构启动了针对欧洲自家的BP、壳牌等3家国际石油公司的突击检查,称后者涉嫌通过向油价评估机构提供不实数据操控油价。5月16日,英国反严重欺诈局也对他们涉嫌操纵石油价格的行为列入犯罪调查。整个欧洲试图以此揭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漏洞,并以此为监管权之争增加筹码。7月8日,欧盟与美国的自由贸易谈判中,欧盟又强烈要求将金融服务的监管问题纳入主谈议题,可美方坚决拒之。

  7月下旬,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立即对美国石油交易员柯西亚开出面值90.32万美元的罚单,罪名是操纵了大宗商品市场。在指控中称柯西亚曾在2011年9月6日至10月18日六周的时间内,通过使用他设计的“分层”程序来操纵市场,从美国发送了布伦特原油、天然气与WTI原油的虚假交易订单,并非法赚得27.99万美元。随即,柯西亚不仅认了罪,还接受了和解条款,也获得了打三折的优惠罚款。

  美国的确太不爽了,不仅监管权之争表面化了,欧洲盟友竟然还对美国的交易员开出了罚单。此时,的美国金融财团们又不断爆出对全球各种战略性的大宗商品价格操纵的丑闻,使美国颜面尽失。

  泼皮精神再次战胜了美国人的理性,美国监管者们立即加大对美国中情局实施“棱镜”计划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读,轻易地就找到了报复的由头。

  8月5日,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简称FERC)依据窃听到的来自BP公司实习生和英国石油天然气交易商之间的一段两分钟的电话会谈,指控英国石油公司(BP)在2008年操控天然气市场,并开出2800万美元的罚单和没收80万美元所得。

  此外,FERC执法人员还称,BP天然气交易部门的交易员在休斯敦交易通道上非法交易天然气。其间,该公司德克萨斯州交易员还不恰当地使用BP在凯蒂和休斯敦之间交通运输能力,并多次浪费销售,以及采取措施提高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市场的集中度。

  尽管BP公司努力抗辩,辩称美国监管机构完全断章取义,仅凭电话录音不能构成对指控的任何支持。但美国的监管机构完全可以通过1989年在推进全球化战略后,陆续构建起来的金融交易监管体系轻易地找到更多违法或打擦边球的证据进行起诉,所以,不出意外的话,BP公司就此事寻求诉前和解的概率极高。

  显然,国际油气市场原本风平浪静,可硬是被英国和欧盟给撩开了价格被操纵的“面纱”,报复和反报复的攻防战已经打开。

  尽管华尔街有许多罩门,但美国监管者除了坚决打击操作天然气和电价外,对操作石油价格的行为一直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摩根大通尽管因操纵电力市场支付了4.1亿美元求得了和解,并卖掉了一半电子交易合约,但仍有大量实货交易和资产,其中,每日要进口约25万桶原油兑现与美国两家大型炼油商的长期供销协议。

  高盛原本在天然气市场的地位并不显赫,但自2010年买下Nexen天然气交易业务后,已跻身北美10大实货天然气交易商之列。在原油市场,尽管2012年只需日进口5000桶原油供给加州一座小型沥青炼厂使用,但在石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十分活跃。即使是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它和摩根士丹利在石油和天然气场内和场外市场交易的收益也都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5。

  花旗银行在1998年吞下主营实货石油仓储和天然气管道的能源交易商Phibro后,就开始即经营实物油气又经营油气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从而具有了极强的牟利能力,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接受政府纾困时,也因油气衍生金融和实货交易的业绩优异而要支付超过1亿美元的奖金给明星石油交易员Andy Hall,因此触犯了众怒。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财团因在大宗商品金融商品及实货交易中的过人能力,在20年前就赢得了“华尔街炼油商(Wall Street Refiners)”的美誉。他们无论年景好坏都能获得巨额收益,因此,引起了包括美国各政党议员们的不满,要求《多德—弗兰克法案》尽早实施,但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财团近期又在向美联储提出再放宽一年时间的申请。

  为了自身利益,欧盟稽查石油市场,美国稽查天然气和电力市场,都以“报复”对方交易主体的方式清理影响自己市场的“蛀虫”,这样不仅华尔街金融财团会蜕变成“纸货”交易商,而且原油等能源资源资产的价值将更难发现,更重要的是,会给国际石油市场画上浓浓的重妆。

  因此,研究国际石油市场却不了解国际金融财团,研究国际油气价格却不知道价格的传导机制,难怪中航油、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要去赴汤蹈火。

本文刊于2013-8-27《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