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夺魁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被广泛应用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事。教育旗手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排除顽固势力的抵制与干扰,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新式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之后清政府由于形势压力,开始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废除科举制,颁布新学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就此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百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也就基本上依延了这样一种模式。

在学校学习中的学子除了接受学校师长的教育外,还不时接受着学校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年青一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对学子们产生一种力量巨大的趋向压力,目前在我国这种趋向压力主要表现在升学的压力,补习的压力,成绩的压力。这可能也是亚洲很多国家的学子所受到的压力,而在美国,学子们受到的压力却迥然不同,升学的压力、补习的压力和成绩的压力荡然无存,因为美国文化中现在很流行Anti-intellectualism,即反智主义,学校中时尚cool kids,对于努力学习的学子则嘲以nerd;“性”和毒品包围着学子,并形成一种很强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过量独行形成的抑郁压力也紧紧围绕着学子。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这也就是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得以继承、延绵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的学校教育有很多优越之处,特别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要好自继承,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现在不就有一些美国和西方的高级智慧人才把他们自己的子女送到中国来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吗,可见这些西方高级智慧人才的慧眼之锐。

我们要加强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要让这些学子善于发散性思维,敢于异想天开,敢于闯荡新路,同时要让整个社会对他们刮目相看,对他们举目相羡。要让硕士们享受高工资,要让博士们享受更高的工资,要让年轻的硕士博士们在他们最富创造才华的年龄不仅不忧衣食住行,还要让人们对他们所获得的生活待遇羡慕不已,造成一种羡学羡才贵创新的社会新气象。

在教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教育现实:一所学校请来一位当今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请他为本校挑出一些教育尖子,他竟然随意地挑选了一批学生,并且接见了他们,在这位名人离开学校后的三年中,这批当年被其挑出的学生竟然几乎个个名列前茅,出类拔萃。这所学校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又再次请这位教育心理学家来校,不料他告诉校长,当年他所挑选的学生,全是他随意挑选的。但是在他挑选之后,全校师生对这些学生全都另眼相待,他们自己也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是神童,是天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他们也就真的成了神童,成了天才。让我们的硕士和博士们因为他们所享受到的待遇而自觉不凡的同时,大大地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才华,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写出他们前无故人的惊骇当代的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