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走势持续逆调控政策上行的时候,降价论者不约而同地把怨气撒向了央行的货币发行。当然是指央行货币滥发。
不过,这只是一种情绪和观点的宣泄。因为货币滥发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判断。
“货币滥发”的指责毫无实践和理论上的依据。首先,货币量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靠谱的谬论,从来没有人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货币。其次,因为首先,货币发行量的依据都是拍脑袋出来的。有的国家依据GDP增量来发行货币,有的依据债务规模发行货币,有的依据物价水平发行货币。
从经济体自身的需要来说,央行的货币应该是无限大量地发行,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体和构成经济体的居民个人说他对货币的需求是有限的。
既然发行无依据,不知道应该发多少,那么何来超发一说?
日前,在房价降价论者的讨伐声中,央行统计司司长撰文说,房价不是央行印钞印出来的,房价和央行货币发行无关。此言一出,离开招致了一片讨伐声,被批为房价上涨推波助澜。有引经据典驳斥的,更有不少网友直接骂娘的。
或许把高房价归罪于货币超发的怨妇怨夫们并不知道房价和货币发行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更不用说那些连经济学家们自己都各执一词的经济学所谓的原理了,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心中有气,有人搬来个筒来,自己便只管出气就是了。盛司长千不该万不该一脚踢飞了大家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个出气筒,大家的怨气该往哪里发?不发到你盛司长的头上才怪呢。
司长认为,房价只取决于房屋的供求关系,而货币发行不会影响房价,只会影响总体的物价水平。
物价取决于什么?当然是取决于供求关系。但是,传统的经济学和其熏陶之下的学者专家们连价格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所以,当他们说价格取决于供求的时候,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价格是什么?是交换比例,是两种相互交换的商品的数量比例。由于是两种商品在交换,所以有两种商品的供求,而不是一种。两个交易者都是对方持有商品的需求者,也同时都是己方持有商品的供给者。这个简单的事实却是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晕头转向地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两种相互交换的商品当中的一种之上,准确说是集中在那种不叫做货币的商品的身上,这实际上是商人心目中的“物价”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应有的价格概念。经济学应有的价格概念是针对一对商品而言的,是一对商品交易时的交易比例。
但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所说的“供求关系”只是针对两种相互交易的商品之一身上,把供求看作是一种商品的供求,如房价取决于房子的供给和需求。而实际上呢?房价是房子和货币交换时的交换比,100平方米房子和150万元货币交换,交换比就是100㎡:150万元,写成分数形式就是15000元/㎡,这就是所谓的房子的价格。这个比值,就是买房人的货币供给量(也是卖房人的需求量)150万和买房人对房子的需求量(也是买房人对房子的供给量)100㎡的比值,就是价格,就是供求关系。
认识到价格就是交换比之后,就清楚了,价格必然和相互交易的两种商品的供求状况有关。在货币经济体制下,就必然和商品和货币两者的供求相关。所以,大家都说价格取决于商品自身的供求是错误的,司长说和货币发行无关也是错误的。
说到这里,看官是否“恍然大悟”了?且慢!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交易,“供给”是不存在的,更不是和“需求”对等的一个概念。市场是为了满足交易双方的不同的需求而存在的,不是为了给什么人提供供给的。参与市场的人从来都不是给别人供给什么,而是为了自己的需求。需求是目的,供给只是手段。所以,供给只会跟随需求而动,不会自行变化。
就一种商品而言,每一次交易,其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是等量的,你供给了150万货币,他一定是需求这么多货币;你得到了你需求的100㎡房子,他一定是提供了100㎡的房子。房子自身的供求比=1,货币自身的供求也等于1,不等才奇了怪了!所以说,每一次交易的成功,就是一次均衡,交换双方只有供求均衡了才可能成交,他要100万,你只肯出80万,他不会卖给你,你出150万需要得到100㎡房子,他给你80平你绝对不答应。每一笔交易都有两个针对交易物自身的等于1的供求关系,这就是“市场处处均衡”,不存在什么供求关系失衡,所以,经济学长期以来迷恋于“一般均衡”,实在是可笑之极。
关于“供求关系”还有一点是大家需要知道的,就是说,任何一次交易,都只和这笔交易的参与双方有关,而和其他第三方无关,这叫做“交易和第三方无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这就是说,作为交易比的价格,取决于参与交易的两者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假,但是,这里的供求,只是交易双方的供求,而不是掌握在其它第三方手中的供给和第三方的需求。
什么意思?货币是在大量发行,但是发到了你买房人的手里了吗?之前钱皮有撰文指出,货币量多少都是无所谓的,有所谓的是外生于经济体的央行究竟是把货币发行给了谁,这才是关键。发行多少无所谓,发给谁才是“硬道理”。要知道,温州炒房团使用的资金,全部都是已经发行的存量资本,而不是增量货币。资本是嗜利的,即使是央行现在关闭印钞厂,已有的存量资本也一样会涌向能带来高额利润的领域,如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所以,盛司长说货币发行和房价无关,对错各半。对的是资本的嗜利本性决定了它的流向,而某个特定商品的盈利水平是历史可变的,产业有朝阳初升的时候也有夕阳渐斜的一刻,所以,资本会不会流向某个特定领域,今天的高房价是今天的需求(对买房人对房屋的需求和卖房人对资金的需求)状况所造成的,确实不是央行货币发行造成的。
错的呢?盛司长一定是熟悉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学者型官员,所以才会说出大家都知道的但却是错误的传统观点,即房价取决于房子自身的供求。但盛司长谈“供求”却是概念混乱的,一会儿说的是商品自身的供求,一会儿又说的是民众对商品之需和央行对货币之供给,东拉西扯,偷换概念。既然在货币经济体制下,既然商品是用货币与之交易的,那么物价怎么可能只与物有关而于钱无关呢?
话又说回来,如前所强调的,物价和钱有关,这个“钱”是购物者手中钱,而不是央行发行的钱,莫非央行司长是在拐弯抹角告知大家,央行发行的钱确实不是按人发钱而发给了买房人,因此,大家买房子时能够提供的“供给”以及这个供给所影响的房价,也就的确和央行的货币发行无关了。但是,另一方面,钱虽然不是发给买房人了,却是发给了交易的另一方卖房人了(准确说是发给了卖房人所在的部门——厂商部门了),而在这个部门恰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盈利水平较高的领域,怎么能说货币发行和房价无关呢?
话再说回来,物价水平是个什么东东?应该是各个具体的商品的价格的一种综合评价吧?房子不过是千千万万种商品中的一种,如果央行的货币发行和房价无关,那么同样道理和其它商品如粮食、服装、飞机等等的价格也应该无关,也就是说和每一种商品都无关,那它又是怎样影响到由每一种具体的商品的价格所决定的总的物价水平的呢?
那么,说货币发行和物价总体水平有关对吗?同样对错各半。说它对,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发行的货币的确是流入了国内商品市场,而且对应的商品是在物价统计样本之内的,而不是在金融市场里“空转”或者流入了国外的市场如扩大了进口和购买外汇外债。
说来说去您怕是被绕晕了吧?对不起,我帮你梳理一下:货币发行和具体某种商品无特定关系,但和商品体系当中利润率高的部分有直接和必然的正反馈关系,进而影响到整体物价水平。
如果纠缠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如果只是把央行司长的博客看作是对大家热议的房价的参与,大概太简单了。我不认为央行司长也是我等般的“博客控”,闲来无聊写个博文消遣一下自己或卖弄一番自己自认的专业水准。恐怕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央行司长的言论,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方法,它只是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央行否认了货币滥发的指责,否认之后就是央行将会继续以往的货币发行政策。
前面有文指出新一轮流动性扩张悄然启动,那是从市场层面给出的判断,而此番央行司长的言论,则是从政策层面给出了信号。两个叠加如此切合,货币继续扩张的趋势看来基本明了了。
看罢上文切不要以为本作者反对货币扩张。货币扩张,那是必须的!
首先,对内,在人人都是货币拜物教者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货币扩张那是为了满足广大货币拜物教者一致愿望的行为,可以说这是一个听民声顺民意的政府的民主政治行为。所以,美国不应该要求中国收紧银根和人民币升值,因为美国积极向中国推行民主政治,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大量释放流动性,正是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秉持民主作风的做法,难道要中国政府不顾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执行独裁政策?
其次,在外。不仅仅中国人现在是货币拜物教者,西方社会也是,而且人家自认是这方面的老师和裁判呢。大家都是货币拜物教者,又都有自己的货币,那么,就有了竞争,所以,美国人一边让美联储大搞QE,一方面指责中国货币超发,双重标准要不得,你不能贼喊捉贼嘛。竞争嘛,他敢QE3,我们应该QE4才对啊。
之三,谈到商品的竞争,大家都知道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货币发多了,当然会贬值,贬值了就成了“劣币”了,而劣币虽然劣却具有驱逐良币的本事,最终会把那些发行少的良币驱逐出市场。大家是看到自己手中的货币贬值了,变劣币了,但是,有钱总比没钱强啊!请问反对货币宽松的人,您是希望自己有钱呢还是没钱呢?
之四,货币是守恒的,没有央行的发行,经济体中的货币量不会自行增减。大家都希望自己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而同时满足大家要求皆大欢喜的做法,惟有央行发行货币多多益善,否则,你手中的钱多了,别人手中的钱就必然少了,钱只是在你我他之间流动,而不可能同时让大家手上的钱都多起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惟有拜托央行继续大量发行货币。
阅读链接:
雾里看花人民币,发行多少无所谓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3-5-30/973876.aspx
新一轮流动性扩张悄然开启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3-7-1/978387.aspx
货币政策,养老与楼市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2-10-19/936474.aspx
央行司长释放货币政策信号?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