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就是促就业


日前,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召开“零售、批发业促进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全国零售业从业人数已经由2008年的4500万增加到现在的6134

 姚坚表示:“上接生产、下连消费,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产业之一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另一个方面,当前我国零售业面临着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经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百货、超市、专业店等传统零售业态则面临着消费需求放缓,消费习惯改变,网络零售冲击等多重压力。

没有需求,就没有消费;没有扩大消费,就没有零售业的促进就业。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6月24日在北京发布《2013年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有所减弱,计划在2013年增加支出的消费者数量较前一年减少了11%。种种迹象表明,受各种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增速放缓,消费者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受到抑制,或将是未来几年我国消费市场从“高消费,快增长”时代向“慢消费,低增长(甚或负增长)”时代过渡的常态化特征。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零售业,正在遭遇着来自网络零售的冲击。尽管传统零售业零售网络化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快,但是在较长一段时期,网络零售(尤其是天猫、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巨头)对传统零售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

面对6000万零售大军,我真想高呼:“保护零售业!尤其是传统零售业。”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促消费,重点和重心并不在于出台各种各样的消费刺激政策;而保护传统零售业,并不是打压、限制网络零售业的发展。

从近半年来,商务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所传递的信息,综合判断,短期性消费刺激政策将会逐步退出,并且重回政策序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新型城镇化的新生消费,产品绿色化的次生消费,生活品质化的服务消费,或将是下一轮扩大消费的三大重点。然而,上述三大“促消费”引擎,从潜在消费到显性消费,从预计消费到现实消费,都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抵消消费需求放缓对传统零售业的不利影响。

在作用于消费者身上的短期性刺激消费政策彻底退出的背景下,个人认为,促消费政策的作用主体应该从消费者到企业,扩大消费政策的重心则应该转移到降低零售企业税负、流通费用、成本负担上来。或者说:“降负担,就是促消费”,就是为零售企业提供刺激消费者购物的空间和动力。

另外一方面,引导、扶持、减负、降压就是对传统零售业最好的保护,除了落实贯彻国务院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外,出台相关促进传统零售业升级转型的具体政策措施,则是推动传统零售业通过“促消费、保增长”,通过“保增长,促就业”的关键之关键。

还有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那就是“效率更快,成本更低”的网络零售,固然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是,相对而言,传统零售业自身以及对商业地产、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方面,社会效益更加突出。或者说,在传统零售业零售网络化初期阶段,如何协调平衡网络零售业与传统零售业的关系,在制定扶持、发展政策方面是否需要对一方有所侧重,都应该是政策建议和决策者们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最后,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历经近二十几年快速发展,经历了连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阶段的传统零售业,在新一轮的挑战中,一定能够顺利开启管理信息化、服务品牌化、经营网络化的新征程。

但是,在这个新征程途中,有的企业或将倒下,有的企业则或将延续成功。唯一希望的是,6000多万零售人大都能够“相伴始终,笑到最后”。(本文原发表于《中国商界》杂志2013年8月刊,如需转载,须征得本著作权人及该杂志社联合授权)

端木清言:现任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家电流通市场研究、海外情报编译及家电流通企业经营辅导等工作。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