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十二运闭幕,庆贺刘先明刷新世界记录


祝贺十二运闭幕,庆贺刘先明刷新世界记录
文月
2013年9月12日
2008年,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2001年撰写、发布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文,已经被20次抄袭、发表,创下了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详见:
悲哀的记录:刘先明的一篇文章被20次抄袭后发表
 
最近,在做好一些咨询、培训工作的时候,在揭批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偏信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的伪证而进行错审的时候,刘先明偶然看到《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0期发表的鞍钢铁路运输公司何岩、蔡健合写的《浅谈企业制度应具有的性质》一文,看了此文以后,发现该文的一、二、三部分,也是抄袭了刘先明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文的内容。
 
按照体育运动会刷新记录的说法,鞍钢铁路运输公司何岩、蔡健的抄袭,刷新了刘先明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文被抄袭的中国记录、世界记录。
在第十二届全运会闭幕之日,庆贺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的一篇文章刷新了被抄袭的中国记录、世界记录。
 
附一:浅谈企业制度应具有的性质
何岩 蔡健 鞍钢铁路运输公司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地实施, 而且是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优化过程中, 循环性升级式地提高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 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全面的规章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 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创新性、稳定性、全面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来保证与促进规章制度在企业规范性地实施, 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一、规章制度具有规范性, 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
1. 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 规章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标准, 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等管理制度类文件。
2.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规章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从一个具体的规章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 规章制度主要由编制规章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 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 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 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 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 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 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 规范实施规章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 第一, 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 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规则的; 第二, 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 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 只有这样, 规章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 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规章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规章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规章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 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 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 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规章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领导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 控制和调节的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导致规范性的规章制度动态变化时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企业经营环境、经营范围、全员素质等是要经常发生变化的, 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 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规章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 规章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 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 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 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 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 当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 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 改进原有规章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总之, 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决策和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保持规定、制度的连贯性, 防止出现“政多变, 民多感”的现象。
 
三、规范性规章制度的良性动态变化必须是与规章制度相适应的创新结果
规章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 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规章制度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
1. 规章制度是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实施与创新活动的产物, 这是因为:一方面, 规章制度的编制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编制, 规章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 是规章制度的创新, 规章制度创新过程就是规章制度文件的设计、编制, 这种设计或创新是有其相应的规则或规范的。另一方面, 规章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 起码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 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规律, 依据规章的基本原理, 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 进行编制或创新, 形成规范。
2. 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作为企业来讲, 应该努力使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 也就是: 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 现行的规章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规章制度创新的目标, 同时, 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 规章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四、规章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的
1. 规章制度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改进原有规章制度中不适应的部分, 学习先进的制度, 完善原有制度。既然是学习先进的制度, 在制度安排上就必然把先进的制度拿过来, 为我所用。当然拿过来, 可以是整体拿过来, 也可以是部分拿过来。不管是整体拿过来, 还是部分拿过来, 都必须要有先进制度的精髓。只有把精髓拿过来, 才能达到学习先进的目的。所以必须把先进的制度的精髓引进来。
2. 规章制度的创新的超前性。在进行规章制度的创新安排时, 既使是学习先进的规章制度也必须要考虑长远点, 首先要对先进制度本身的发展进行充分的估计, 以避免再次落后于先进制度; 其次是要对制度本身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这些分析预测就能使创新后的规章制度保持一定的超前性。
3. 规章制度的创新的动态性。规章制度的创新过程中, 不能只对最先的模式进行创新, 还要不断的观察其他类似制度的发展状况, 及时的将更先进的规章制度的发展状况融进企业的规章制度中, 规章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
4. 规章制度的创新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如果仅仅是原样的模仿先进制度, 这不是规章制度的创新目的。规章制度的创新是为了学习、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跨跃。所以规章制度的创新还必须对创新的制度进行再创新、再发展, 使创新的制度不仅仅能够跟上原有的先进制度的步伐, 而且还有可能超跃原有的先进制度。
5. 规章制度的创新的继承性。创新后的规章制度的创新要建立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所以创新后的规章制度除了要引进先进制度的精髓外, 还要吸收原有制度中的优秀部分, 把这些智慧存量融入创新的制度中来。这既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 也为新制度的融合性创新了条件。
 
五、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要体现出全面性
规章制度作为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的时候, 应注意涵盖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 要相互关联、配套、支撑, 形成完整的、规范的制度体系, 为组织管理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规章制度不可相互矛盾、不配套、难操作、难执行, 形同虚设、难操作、难执行的规章制度不仅不能为组织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 反而会涣散组织的纪律和凝聚力。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确保成员行为同组织的目标趋于一致。它一方面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构成约束; 另一方面还有激发成员热情、促进成员开拓进取的效能。为此在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中不能将规章制度简单地理解为对成员行为的
约束, 片面强调规章制度的制约性和处罚性。
总之, 要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创新性、稳定性、全面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完整的、规范的制度体系, 为组织管理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发挥规章制度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附二: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
作者:刘先明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 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编制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以及规范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等因素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循环性升级式地提高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换句话讲:在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在某一段时间成功的企业,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的总合一定也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间如在某一方面存在差距,一定是与此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其所含规范、规则等的总体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间如在同一产品、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势之分,一定是企业间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及其规范、规则因素的总体表现方式、表现效果存在差距。谋求生存、希望形成与保有竞争优势、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创新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来保证与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规范性地实施,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一、 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1、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动态变化时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全员素质等是要经常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 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 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当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三、 规范性企业管理制度的良性动态变化必须是与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创新结果。
企业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科学、把握好或利用好时机的创新是保持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的最佳途径或唯一途径。
1、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施与创新活动的产物,通俗的讲: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创新;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就是企业管理制度文件的设计、编制,这种设计或创新是有其相应的规则或规范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起码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进行编制或创新,形成规范。
2、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良性的循环关系是两者保持统一、和谐、互相促进的关系,非良性的关系则是两者割裂甚至矛盾的关系。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努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