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浅议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根据官方的说法,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实施,能便捷百姓出行,缓解城市拥堵,同时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城市公交系统虽然不断增加站点与线路,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亟需公共自行车等辅助设施。

     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能有效地将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大型公建、医院、超市、菜场、学校、小区等出行目的地联系起来,免掉先步行后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复杂程序,通过自驾自行车实现“门到门”式服务,缓解了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既改变了原有的出行方式,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出行方式。

      无可否认,在大城市实施公共自信车服务系统,确实有极大地合理性,是个好事。这里我要说的是自己的见闻,也是关于公共自信车服务系统的。只不过,该系统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大城市里,而是一个小城市。

      地点变了,故事才有意思。大约在2年前,我在华北的一个县级市里,就已经看到了非常先进和便利的公共自信车服务系统,就其设施来说,不比大城市的差,十几辆自行车停放在路边,旁边是管理岗亭,交100元押金就可以领一张磁卡,刷卡取车,站点不止一个,可以在这边取车那边停放,反之亦如是。

      按理说这项事业应该很火,毕竟政府一直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但事实上,我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城市的大街上除了私家车、货车、摩托等机动车之外,非机动车中95%以上都是电动车,在大街上站半天都看不到一辆自行车。而该市公共自信车服务系统的自行车都崭新地停在站点,基本无人问津。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个城市不大,人口几十万,一般的出行,电动车基本都可以满足了,再远一点的话就得开车。这样,政府的公共自信车服务系统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大城市,因为堵车,或者换乘等其他原因,自行车或许还有一定优势,但是在这类小城市里,堵车的时间很短,公共交通很少,基本无需换乘,加上市区面积有限,短长途划分明显,从而使得原本很有意义的公共自信车服务系统成了鸡肋。

      因此,奉劝某些地方政府,不要盲目学习大城市,因为城市间存在差异,有些东西是永远也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