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为何卷土重来?


 “读书无用论”为何卷土重来

9月15日《工人日报》刊发文章称:9月初,媒体报道了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随后一项上万名网友参与的网络专题调查显示,7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因而有网友和媒体认为,新“读书无用论”观点正在卷土重来。

“读书无用论”是否是真正卷土重来?2013年全国高考的数据给出了我们一个答案: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在2013年全国高考中,约百万考生放弃高考,这其中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他们大多选择了就业或来年再考。而在这一数据当中,并不包含那些虽然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放弃入学的学生。

《工人日报》认为,新一波“读书无用论”的弥漫,是公民素养严重缺失的表现,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彰显,正在向社会基层蔓延。因而引导社会“简单用投入和产出比来衡量学校教育的价值,做出“读书无用”的判断,并不全面。”然而笔者却以为,批评这种短视可以,但绝不能忽视这种现实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事实上,“读书无用论”并非新鲜论调。第一次是在出现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臭老九”成为了全民批斗的对象。第二次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暴富起来,成为了社会的骄傲、助推发展的弄潮儿。而如今的“读书无用论”则首先来自于农村。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甚至不能与农民工相比。

可以说,每一次的“读书无用论”来袭,都有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而这次“读书无用论”的卷土重来,至少还有三点最为关键的因素存在:一是当今“大学”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与实质,人们对“大学”不屑一顾;二是教育成本和就业状况“冰火两重天”,人们认为读大学成为一种失败的投资;三是教育不公现象随处可见,“拼爹”现象已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灵。

我们常说,立德树人,乃是大学育人之本。明初有位叫做宋濂的学者说:“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反观今天我们的一些大学,“为学”的目的离古人的标准简直是太远太远。而在各地校园面积扩张和学生规模成倍增加的背后,其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严重造成了学校培养理念、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一项上万名大学毕业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而玲玲父亲的话更为愤激,“现在这种大学教育,只会培养出好吃懒做,眼高手低的人,我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毕业后,连换电灯泡都不会。”可以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人才散养的浪费,已经让人们对大学产生了极大的失望,甚至是厌恶。

与高校培养模式和理念严重滞后相伴随的是,民众往往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果的。新华社一项调查显示,大学学费10年上涨20倍,而同期国民收入增长不到4倍。另有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我国教育花费已“跻身世界学费最昂贵国家之列”。而高昂教育成本之下是严峻的就业形势,2013年全国更是创纪录,涌现699万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是“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现实和无奈,一方面大学生流浪街头或薪金赶不上农民工,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越来越多的人倒向上大学无用论岂不是势所必至?

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庙堂传统,以及更朴素的“鲤鱼跳龙门”的直观表达,反映出教育在国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但现今的好大学却不是那么容易上的,地域的差异、分数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几乎都可以成为阻挡你进入名牌大学的关键因素。更为重要是,设若你没有个“好爸爸”,即便是上了个好的大学又当如何?一部分生活在底层的孩子也曾爬到了知识的巅峰,但是到了巅峰之上,除了寒冷的北风还有什么?现今是一个靠关系获得发展、借人脉获取资源的年代,既然“官二代”、“富二代”可以凭借关系和人脉堵塞平民子弟的就业通道与上升空间,既然平民需要“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么早早地放弃读书早早就业又岂能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针对父亲“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论调,当事人玲玲说“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我想是的,读书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无用”来判断,也不能用金钱投入和获得回报的多少来衡量。但我同时也认为,单凭观念上的引导,是决难扭转“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的尴尬局面的。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正视和破解其背后深埋的各种问题!

(李吉明2013年9月16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