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13年前,沈阳家境殷实的申女士忽悠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程程。从此,原本的娇气的女儿变得独立刻苦,成绩突飞猛进,顺利考上中学、大学,因为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还被上海一家软件公司聘用(2013年9月12日 东北新闻网)。
这则新闻,实际提出了一个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问题。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过时,倒是由于如今已进入了由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新时代,而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了。我们知道,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境相对贫寒,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境由于有上辈的资助和时代的进步会宽裕不少,外加两边父母的隔代添爱,新一代的独生子女被娇生惯养亦在所难免。
上述案例中程程的母亲,自用“诈死”这一无比残酷的善意谎言获得了成功,但这只是个案,并不能盲目的照搬和复制,更不宜推广。因为孩子性格的差异,“诈死”只是着险棋,弄得不好,将可能严重伤害到孩子脆弱的情感世界、懵懂的亲情认知和恍惚的人生信念,也极可能让孩子产生某种偏执性格甚至极端的行为。程程的母亲可能不知道,当你为诈死13年深觉成功、自豪的时候,可曾想到女儿在最需要的年龄失去了什么?那颗受伤的心承受了怎样的打击?有多少个本该欢笑的夜晚是含泪度过的?13年后的母女又怎样重溯信任?
事物都有两面性,家境富裕会产生惰性,会使孩子失去努力的动力。但如果教育得当,让孩子把财富当作成功的后盾,使他们免为生计而分心,不用“诈死”,孩子也会成人成才;贫穷会让人励志图强,为拼搏增添不竭源泉。但贫穷有时也是人才成功的屏障,甚至健康的杀手。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多得去了,这里关键是教育,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家庭特点,审时度势,为孩子制定好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
具体怎么办?那是教育学家的事,作为过来人,试与我们的年轻的父母作如下探讨。
第一,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向孩子灌输自立自强的思想。国外的孩子成人后不再依赖父母,父母有钱都拿去做慈善、捐社会,留下遗产等于给子孙埋下祸根。这是很值得借鉴的;第二,强化知识是竞争时代立身之本的意识(你不能说教,可讲一个自己在单位因学历不及人,惨遭淘汰的故事,有意让孩子侧面听到);第三,不要让孩子知道富裕的家底,要是不小心知道了,就说这点钱不及人家的零头,是防病防灾的。可有意让其知道一些外债;第四,处处做孩子精打细算的表率,不买或少买奢侈品,带孩子餐馆吃剩的要打包;第五,让孩子参加些爱心捐赠类的事;第六,发现孩子过分讲穿戴、比阔气要耐心妥善引导。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教育孩子是项系统工程,我们要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去认识其意义。具体到家庭教育我们主张“关爱有度,沟通有方,批评有理,引导有章”。在沟通上体现以友相待,以理服人。懂得唠叨无益,说教有害。身教重于言教,理解胜于误解。把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育儿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为实现孩子的人生目标做出家长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