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高效率影响下的社会与旅游(李庆雷)


        1748年,美国政治家、科学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写道:“切记,时间就是金钱……”此后,“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名言传遍世界各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1982年,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引起轩然大波。1984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对这句标语表示了肯定,争议才得以平息。后来,有人把这句话称为当年“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甚至有人指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正是从这句口号开始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一种基本理念逐步树立起来。高速度、快节奏开始进入国人的工作与生活,并成为一种“生存准则”,逐渐被国人接受。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当速度和效率变成一种长期的压力时,它的负面影响就开始显现了。高速的发展,紧张的工作,匆忙的生活,让不少人像陀螺似地旋转,不得片刻空暇,忽视了家人与朋友,忽视了身体健康与精神追求,忽视了世界上的美好风景与人生的终极目标。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假若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就会走向生命的尽头,富士康N连跳、深圳白领密集猝死就是其中的极端案例。
其实,匆忙感和压力感带来的危害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研究表明,日本丰田公司60%的员工饱受慢性疲劳之苦。一个处于压力之下的人就是一个事故隐患,长时间处于匆忙和压力之中的人会潜伏暴力倾向。因此,更应该指出的是,匆忙和压力最终会影响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在英国,因工作压力造成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损失高达10%;在美国,每天估计有100万工人因为染上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而无法正常上班。
快节奏、高效率无孔不入,就连站在工作对立面、旨在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也不能幸免。在景区、餐厅和酒店,急行军式的团队游客随处可见,他们步履匆匆,不时被导游催促赶往下一个景点或购物店。“走马观花”成了这种旅游的代名词,“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区,啪啪乱照,回来一问,啥不知道”是他们的生动写照。对时间的深度利用,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使这种形式的休闲旅游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杰弗瑞·戈比指出的那样,“休闲如果被效率所左右,那么它将与工作没有任何区别”。(原载《中国旅游报》2013920011版,作者:李庆雷,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