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面充满计谋成了反面教材,甄嬛因为没有坚持“原则和道德”以恶抗恶沦为恶人。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早年的另一部热播剧《潜伏》,按照陶东风教授的逻辑,余则成无异是老奸巨猾、凶恶毒辣、卑鄙无耻、惨无人道。但是我们知道:余则成有信仰有原则有道德有情怀,只是不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而是针对“人民群众”。
你可以顺着陶东风教授的逻辑想开去,你会发现除了白痴之外,这个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正面人物?哪里还有什么“原则和道德”?人类社会整个一动物世界。
发现一个人的谬误其实很简单,有时候你顺着他的思路去推理演绎,你就会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陶东风就是一个不值得推敲的教授,用推敲其实都抬举了他,抬举一大批盘踞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机关报的“斗筲之人”。
人当然有好坏,品质有优劣高下,可是这和计谋无关,和策略无涉,和战略战术风马牛不相及不相及。计谋、策略、战略战术不是坏人的标志,懂得运用计谋策略战略战术的不见得是坏人,好人也可以懂得运用计谋策略战略战术;不懂得运用计谋战略战术的也不见的是好人,坏人也可能是白痴蠢猪。陶东风教授,你懂未?
陶东风教授的分辨能力很低下,逻辑关系很混乱,文章写的一锅酱,仿佛堂而皇之言之凿凿。逻辑混乱不是大问题,中国高知白痴比比皆是,识字猪戴上博士帽摇头晃脑招摇撞骗还鲜见吗?
最令人不齿的人,他还被洗了脑,被设置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人似的动辄主旋律价值观......
这不由让人想起来莫言在台湾的演讲,他说:“过去”大陆作家写人,带有阶级政治的偏见,严重脸谱化......他指出,把人当“人”来写,超越阶级、政治偏见,才能写出完整的人、真正的人的形象,还给人真实的面貌。
莫言这段话第一值得注意的是:真实。在莫言这里,真实性标准是第一位,没有真实就沦为“样板戏”各种“地方戏”和“京剧”,严格说起来那不是文化文学,那是“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大学生守则”、“老学生守则”。真实的才有生命力,才能震撼人心、深入人心、打动人心。莫言为什么获诺奖?原因当然有很多,可是最不可缺少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因为真实而震撼!真实性标准是世界上通行的文化文学标准,唯有来到中国,价值观标准才超越真实性标准,超越一切。
再多说一句,中国的作家和影视剧编导如果不能身体力行真实性标准,那你也只能在人民日报混了,走向世界就算了:丢人丢人自己家,还想满世界现眼?
莫言这段话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提什么真善美价值观,更不用说主旋律。他没有“阶级”,不讲“政治”,不懂“价值观”,忽视“真善美”;他天马行空“海雨天风独往来”;他“随心所欲不逾矩”只按照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来书写鸿篇巨制。
价值观这个东东,挂在嘴上就没有了,它只能是一种无言的渗透,靠人们自己去观察、发掘、体悟。整天价值观价值观的嗷嗷,卖弄自己的政治正确,树立自己的高大全,放个屁都想着和某某某保持高度一致......
我想起来小时候养的看门狗,风吹草动杯弓蛇影就狂吠不止,有时候甚至对着空荡荡的马路干嚎不已,真正有贼人入室盗窃的时候吓得躲在鸡窝里替老母鸡孵小鸡......得无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