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市调控的探讨


  因为各种原因吧,对于一线城市房价过高的呐喊声很大,有人说这是80后键盘敲出的民愤也好,是真实诉求也好,姑且不论。事实上有人(尤其是媒体)期盼着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市场定价机制,干预价格走向,在这里我来探讨一下各种干预手段和干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1、 限制贷款的金融调控政策。
  说到房地产的发展和房价的形成,不得不提金融这个词。可以说,金融(或者说银行)对于楼市是一见倾心啊!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是什么如此吸引金融的进入呢?因为房产这个特殊商品天然的有金融爱到疯狂的属性。房产是不动产,搬不走的,而且非常好标的,可以说每一套房子都是唯一的,这样房产是天然的最好的抵押物,银行在寻找抵押物的时候都偏爱不动产。因为有了金融贷款的介入,人们只要能支付首付款就能买到本来在当时买不到的房子,当然需要支付利息作为这种获得的代价,本质上是用未来的预期的现金流来支付现在的房价。在这个模式中,银行获得了贷款利息收入,买房者能够早一点买到喜欢的房子,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们常常讨论金融泡沫、楼市泡沫的问题,说起来都振振有词,其实蛮滑稽的,可能很多说的人也不太明白什么是泡沫,不清楚泡沫的定义,那又如何去判断有没有泡沫呢?码字还真是辛苦啊,金融会发挥杠杆的作用,的确是会让本来无法变成购买力的需求,变成了实际的购买力。
  从需求角度调控,通过遏制需求达到调低价格本身的危险在于需求是可以被遏制的,但是需求是无法被消灭的,被遏制的需求会慢慢积累,形成巨大能量,一旦情况适合,就会奋勇而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报复性反弹。因为你遏制需求并没让想买的人买到了,而是买不到,但是这种需求的夙愿还是存在的啊。
  希望降价本身是一个很矛盾的概念。什么人希望降价呢?当然是想买房子的人,如果压根不想买,如果你一个月收入才1000,房价是5k也好,5万也好,和你都没关系,当然租金可能有关系,就像我们不会去关心飞机的价格,只关心机票的价格,以为我们都没打算买飞机,那飞机多少钱管我球事?所以希望降价的,肯定是希望买房的人,这一点是肯定的。这本身就是巨大需求。那么如果房价的趋势真的如这些人说的一直走个下降通道,就算如他所愿吧,跌50%,或者更多,你觉得他会买吗?肯定不会,如果大家都觉得还要跌,当然还是不会买,毕竟人总是希望越便宜越好,如果明天50万,今天哪怕55万,我还是会等到明天的,本质上说希望房价降的人,完整的说是希望房价降了,然后他买,买了然后开始涨,对吧?这才是真实的诉求,不可能有任何和房子有买卖关系的人希望房子一直降。既然这样,这不是矛盾吗?
  你觉得降10%可以,他觉得20% 才可以,永远是矛盾的。。。。
  目前中国房价大趋势在我前面说的大的历史背景不发展改变的情况下是看涨的,要跌,那就是大的历史趋势发生了变化,一个城市进来的人口少于出去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进展的差不多的时候,那自然想不跌都不可能的啦。
  2、 房产税的税收政策。
  有人呐喊通过收房产税可以降低房价。我不太想探讨这个问题,这也过于脑残了吧,世界上有哪种商品,越收税价格越低的?本来卖10块的东西,收了2块钱税,难道可能还会卖9块?任何税收都是推高价格的行为啊。还有就是房地产税是很难收的,操作之复杂非一般商品所能想象!是按套收税还是按面积?难道不要按地段吗?我们知道房价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地段,一个城市市中心的房子和郊区的价格可能相差数倍,难道征一样的税?不同城市差别也很大,甚至同一栋楼不同楼层、不同朝向的房子价格也不同的,可以说每一套房子本身都是唯一性的,如何界定其征税的标的呢?
  
  3、 限价房的政策。
  限价就是限定价格,其实可以把经济适用房、福利房、保障性住房统统划入限价房这个概念中。所谓限价就是限定价格罗,在房地产市场一般是限价低于市场价的限制,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低价限制,也有高价限制。怎么会要求某商品高于市场价交易呢?当然这种现象也是有的,比如摊派。限价本身都是通过某种手段扭曲市场定价机制的一种行为。包括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定价、双轨制等等。我们知道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会调整供求。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而各种扭曲市场定价机制的行为是用看的见得手在扳那看不见得手,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一套房子市场定价100万,限价为50万的话,可能不少人会大声欢呼了,且慢,看不见的手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一样通过其他方式在发挥作用,因为天上不掉馅饼的,任何好事都要有代价的。100万,限价50万,那既然会很多人想要,那就会带来稀缺性,有了稀缺性,那就不是任何人都能拿的到的,既然不能价高者得,那就会有其他的成本去补偿这50万的差价,什么成本呢?可能是关系成本、可能是身份成本,比如福利房,不是公务员你拿不到,比如经济适用房,不满足某些条件你拿不到,比如某种限价房,没关系你拿不到,总之,你需要一些别的东西,例如关系,例如身份,所以别以为价格低了就是好事,价格是低了,可是你买不到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计划经济时代,东西是很便宜,计划定价的东西很便宜,但是这个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我妈妈为了买到豆腐必须早上4点钟,天没亮就去排队。限价总是和短缺孪生的,如果不短缺也就不用限价了。
  因为身份认定的人为因素太多,限价房是大量滋生权力寻租和大量滋生腐败的温床,这一点历史一再证明着,还将继续证明下去。
  这是小范围限价房的情况,郎咸平说,解决中国高房价可以仿效香港和新加坡,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全国范围的住房双轨制。这个建议在中国真的可行吗?我相信他一定没仔细考虑过这个提议,也就那么随便一说,个人认为此方法在中国是不会成功的,为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上,香港和新加坡能成功,为何中国不能?本质上大规模的保障住房更类似一种社会福利。
  原因是大的背景完全是不同的!
  中国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对住房需求的能量之大,只香港和新加坡无法比拟的,政府的投入当然也不可能是无本之水,无源之木啊,归根结蒂来自国家税收,还是来自全民买单的,国家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限价房?这是问题一;
  我们知道,大练钢铁时代并没有让我们成为钢铁大国,计划指导性的大规模建设是缺乏原动力的,没有利润的诱惑,谁去大规模建设呢?这是问题二,毕竟中国和香港不同,香港人面积小,人口少,而且就是那么些人
  最关键的是问题三:中国式发展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着人口大规模迁徙的过程,例如深圳二十年从几万人口变成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这是怎样一个巨大的人口迁徙过程啊,大多数现在的深圳人,出生成长都在内地某城市,小镇或者村庄,这些人在内地是不少是有房子的,后来来深圳生活和工作了。如果按户籍分配保障性住房还是按居住人口呢?如果按居住人口,是不是所有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该有呢?如果有的话,不少人在内地有房子的,在深圳也分?那才真是大量资源浪费吧
  总之,计划的东西很难安排好资源的配置,还是交给市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