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关于城市绿道的文章,也许你会犯疑。
疑问之一:绿道这玩意儿不是西方的么?不是早已有之?你重提旧事,能有新意?
疑问之二:你一会儿绿道,一会儿新型绿道,果真有新?新在何处?大不了改良罢了。
疑问之三:你绿道也好,新型绿道也罢,还是在道上走,没有脱轨。可你冷不丁冒出城市脉管,甚至城市脉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玩些概念,耍些把戏!
臣民我理解陛下您的疑虑。在我禀报由衷之前,请相信我,绝不是哗众取宠。
毫无疑问,城市,需要发展。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按照中国现在城市与农村鲜明分隔的理念,刚性扩张;一条按照欧美发达国家将城市功能提升而环境乡村化的理念,柔性发展。
也许你会说,别迟疑,那咱们向欧美看齐吧!
别急,陛下,我们有十几亿人口,实际上大部分还是乡里人。我们的城市化路径能否照搬照套欧美模式,起码得考虑一个基数问题,那就是人口底数。还得考虑财富能力。
欧美地大人少钱多,我们相对而言,人均占地和人均拥有的财富,比之小巫见大巫。具体的算盘我不打,你也明白十分。
问题来了,我们也要城市化,但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摊大饼的老路不能走,森林密布底层疏朗的西式新路又走不了,那有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革命道路,让我们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先走出一步。
这是一种责任!值得中国知识分子思考。
对于城市的产业功能(物质性)、积聚功能(集约性)、提升功能(精神性),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绿道贯通。但这种生态改良可以让人健步如飞,绿道只不过是健身道而已。襄阳绿道起步建成的城区岘山8.8公里,大致归于此类。每天万人如流,个个叫好。今年将完成城区汉江之滨、古城之围的100公里,相信更有欢乐的居民大行其道。而最终1200公里三年内建成之后,包括通达襄阳东津新区的文化中心,以及一些县城。那时候,你可能以为这城市绿道“道可道,非常道”了。
这种绿道很好,自然的好,道法自然。但还有更好的,还有革命的好。我要的就是城市的命根子——人们的主人公地位。实现以人为本的彻底性、优质服务的功能性、城镇村一体化的协调性。
不仅道法自然,而且人法自然。让人道通达产业文明镇、绿色幸福村、有机田园,更让道上的众人成为陛下,绿色志愿者和财政供养者以仆人的身份,为陛下服务:老年病急救、咨询、聊天、交流、传道授业。当然,这些仆人就像环卫工、城管执法人员那样,各有专业资质。让陛下不仅安全、健康,而且方便舒适,身价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道,城市与村镇与田野一脉相承,一道融为一体。此道要形成网络系统,则依据财力、地力、人口布局规律循序渐进。
由于此道特别人道,极致考虑了人道,又有别于中国城市刚道、传统绿道和欧美城市柔道,所以它是城市新型绿道。连接城市内的高密度居住区与文博设施、行政服务中心、医院、超市及周遭的靓镇美村野景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游步道及优质服务道。它不是城市绿道的升级版,拓展版,而是一种革命版。
为避免混淆概念,我将它命名为城市脉管,或者城市脉道。它那鲜红跳动的脉搏不是车流,也不仅仅是传统绿道的人流,而是充满活力的城市主人的价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