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作焦虑的十大法则


 解决工作焦虑的十大法则

文/著名中高层管理培训专家胡一夫
 
 
 
前言:
压力无处不在?总的根源,笔者认为,压力管理的根源:其实就是源于人的生命的时限性。如果人能活1000年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负担也就几乎为0了。将帮助你在事业、人际、家庭、健康和个人的理想追求之间找到一个黄金中点。在胡一夫的引领下,你将轻松地走上一条远离高速生活的道路,最终到达理想的终点,实现真正成功的自我管理与生活管理。
 
职场“压力与抑郁”几乎是现代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字眼。“压力”到底是前进的助推器,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日前,智联招聘针对职场人压力状况的调查显示:七成职场人表示工作压力已导致自己有抑郁倾向。调查中,近五成职场人表示目前自己压力很大,44.4%的职场人表示压力处于一般状态;而只有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压力感。那么,我们无奈该如何解决工作焦虑呢?著名中高层管理培训专家胡一夫(欢迎预定中高层管理培训课程:13733156404 )总结出以下十点:
 
1、先选职业,职业选对了才能做成事业,一开始选得不对很正常,只要用心有想法,迟早会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2、有时候找方向往往最艰难,最心灰意冷。也正是这些时候,需要你牢牢记住,这样你会更加珍惜以后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3、工作有两种做法,要么就是懒洋洋地活着,要么就是玩命儿,比你身边的人都努力。前一种方法让人生不亏欠自己,过得舒心;后面一种方法让自己不亏欠人生,过得踏实。你想起自己的每一分钟来,都有很多故事,未来的每一分钟也似乎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4、工作比钱更重要,但是当专注于一项工作,不断精益求精,总有一天会发现钱来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坚持方向不动摇,成为专家。
 
5、工作容易成为例常公事,即便再复杂,做多了也迟早会成为一种程式。但是把感情放到工作里面去,也许会看到一些新东西。
 
6、如果参照上一条,工作依然让人乏味,那该换工作了。
 
7、对于男人来说,工作和爱情都很重要,如果要排个先后,若因为爱情而牺牲工作,那我会觉得放弃了前程既是对对方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她若真的爱你,怎能忍心看你在平凡中沉沦。
 
8、一个女人长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职场如战场,所有的痛和磨难,她能不能理解和体谅。
 
9、工作应当有愿景,不仅是三五年的目标,而且应当是对自己有一个十年后的交代,那也就是交答卷的时候了。
 
10、足够努力,不放走每一个机会,在生活中对别人友善,工作中保持强硬作风,读足够多的书,交不同背景的朋友,寻找有共同事业理想的伙伴,坚持自己的思考,其他交给老天。
 
著名中高层管理培训专家胡一夫(官网www.zibenyunzuo.net)表示压力带来的职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职场中的普遍现象,这一点职场人和雇主都需要勇敢正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就职场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将工作最大可能地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有意识地充分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尽量不再考虑工作事宜,使自己能够得到短暂但完全的放松。
 
同时要有自信力才能成功。你是否看轻自己的价值?你是否害怕犯错?你是否屈从了“得过且过”的人生观?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与其他人一样,只要掌握了绝对自信的原则,你也可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成功故事。自信是战胜挫折、赢得机遇的前提,也是切实的方法。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今天不自信没关系,相信通过努力,明天会自信起来。就像食指的《相信未来一样》。相信未来不是静坐等待,而是积极奋斗去达成想要的未来。“不是由于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所以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一个人所能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其自信程度。如果拿破仑没有自信,那他的军队绝不会成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如果刘翔没有自信,那他也不可能在奥运会上夺取世界田径金牌。同样,如果你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成功的信心不足,那你的一生也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可以说,自卑被自信超越之日,便是生命之花怒放之时。
 
较强沟通能力,两个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最多六个人来建立联系。这条神奇的六人定律,也道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即使一个你平时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人,说不定到时候也可以通过他找到铁道部长,让你轻松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票。暂且不说那么大,单纯就职业发展而言,很多人和老板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你还怎么发展?
 
在职场上太多了。有统计显示,在职场中有30.43%的人与领导关系很好,容易沟通;57.97%的人与领导关系一般;10.14%的人与领导关系不好,经常背后抱怨;1.45%的人与领导经常有冲突。可见,有一大部分职业人士,在与老板或上司的相处过程中,缺乏沟通,并由此带来很多困惑、无奈甚至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也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前程。
 
很多人到了一个岗位上,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刚刚到公司,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360行,行行出状元。”要想把一个岗位、一个行业摸清楚,最聪明的人起码也得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干耗着不充电,你那点几乎没有价值的“老本”,到底能吃多久?如果是大学生,你问问自己:最近半年来有没有学到让你明显进步的知识?如果是在职人员,你应该问问自己,最近半年,是否依然在原地踏步?你的能力提升了吗?你为公司又创造多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