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的性质到产业结构调整


一代经济学大师科斯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为人们认识经济制度转型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无远弗届的影响力。由他的精湛理论出发分析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藉此表达对他的深深缅怀之意。
企业的产生在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但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企业也不能无限扩张,因为企业内部存在组织成本,在企业内部即使简单的发号施令也是存在费用的。这一结论从制度层面和企业层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首先从制度层面,企业是现代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制度的演进主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来实现,而这需要带动相关市场机制的改变。市场交易成本始终存在,税收、价格、市场竞争等都关乎交易成本的多少,这些因素可以透过企业来实现,也可以透过企业来转变。企业的性质、组织形式、所属产业、产品种类以及市场形势也在决定市场交易成本的多少,也即如果企业组织成本增加势必使得市场交易不易达成,组织成本增加必须小于交易成本的减少才能使得企业存在。
再次企业层面,在现代社会上述理论对中小企业是成立的,但是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大企业内外均存在。产业结构有效组织了相关企业之间的活动,跨国、跨区域企业的存在以及产业聚集园区的存在使得企业之间组织成本可以显现出来,使之溢出了企业之内。交易成本伴随这一转变同样深入企业内部,特别是形成规模的企业,这也使得现代企业有了规模的提升。大企业的存在在于努力使得内外组织成本的增加小于内外交易成本的减少。
这两点切中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旨。所谓结构调整并非单纯的产业升级,也包括激发企业的活力,营造出企业产生、发展的环境。而在市场经济中,结构有机性增强在于企业遵循上述理论不断寻求前进的方向,而企业法人并非趋向于同一考虑,这样将使得竞争失去意义,从而说明结构调整并非出于对规律的掌握,而是对企业活动框架的规范。从后一种思路来讲,产业结构调整在于尊重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同时保障企业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开展活动。
同时,经济活动成本的存在使得经济主体乐于寻求减少成本,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定义,企业似乎只能从组织成本上寻求突破,从而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内部管理机制,进而使得经济制度发生变革。但是信息技术等管理手段的增强,使得企业规模获得突破,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这就让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经济制度变革的基础。如果此种说法成立,产业结构调整必然需要因应企业对两种成本的考量。
人们的偏好或者通过历史上文化、政治上等各种压力在一定人群中形成的固定认知,对企业的型态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这一点存在,使得同一信息在相关的不同企业之间或有不同的解读,企业使得这一不同增强,交易成本或不减反增,但市场的存在,使得经济主体努力选择成本低的机会,使得企业的活动依旧基于对交易成本的减少。
企业内部计划和各项业务衡量指标的建立或可减少组织成本,但如果这些活动没能因应市场行情的变化,势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并且或会超过组织成本的减少,这为企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依旧需要激活市场的力量,努力增加交易机会使交易成本减少。一旦企业的商业周期与经济环境错配,使得市场力量受到削弱,则企业也会通过市场预期使之增强。
同时,如果经济发展缓慢,市场交易机会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企业本来为着较少交易成本而创立,在此种情形下,企业一般会降低组织成本来应对这一情形,并努力使得组织成本的降低大于交易成本的增加,这似乎违反了企业的性质,但是这一过程也是基于降低交易成本而来的,而且组织成本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存在。
再则,如果经济发展加快,市场交易机会增加,企业伴随业务增加会扩张规模引发组织成本的增加,但机会增加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交易成本未必会如预期程度的下降,从而使得两者彼此会接近,使得企业扩张回归理性。

如上所述,产业结构调整便产生两种选项,一是增强企业对偏离企业性质活动的忍耐力,二是增强企业对企业性质的坚持。虽然这一调整本身是对市场机制的尊重并使之能够发挥作用,不过它毕竟需要通过企业的市场活动来实现,因此这两种选项不会非此即彼,而是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