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贸的弄潮人


 中越边境千里行系列报道之三:

 

中越边贸的弄潮人

——凭祥弄怀边贸点采访记

□本报记者 黄学安  实习生 黄骏

这里曾是一个中越边境荒无人烟的小山弄。

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里曾是一个中越边民自发形成的边民互市的山间茅草街。

然而如今23年过去,这里已是今非昔比!

如今就在这个地形构造奇特的小山弄里,历史的记痕经过风雨的洗涮,如今却成为中越边境贸易大商埠,创造出了一个个山间商埠的传奇。

——这里就是凭祥弄怀边贸点。

这里,有一批中越边贸的弄潮人,他们在这个小小的边贸点上淘金,创造出许多生意场上的传奇,许多人成为百万大老板和千万大老板。商海里的传奇与神话,就在这里酝酿,在这里萌生。

                                山间小小茅草街变成大商埠

    暖和的阳光洒落南疆边陲,秋季的清风从车窗外“嗖嗖”而过。从凭祥市区出发,沿着南友高速公路往南行驶,约二十分钟后,拐入一条小岔路,再翻过一座小山岗,眼前便是山里别样的风景——

     两排整齐划一、建筑风格颇具特色的山间边贸集市,沿着一条“Z”形的山路直往坡下而建,上千家拉闸门式的商铺,坐落有序地在20-40度斜坡的山路往下延伸,连绵千余米。这些山间街市,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耀眼,别样风情。记者拿出相机,拍个不停,把这个难得的瞬间光影合成记录下来。

没来过弄怀的一名同行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

带路的同事答道:“这是我们要采访的边贸商海弄潮人及其发祥地弄怀边贸点。”

千余米外的斜坡路段下方尽头铺面前方,一打开门,就是中国的边防关口,对面则是越南哨所。这是一个地面宽度不足十米的山谷小关口。

最早在弄怀经商的本地人李老板告诉记者说,1990年,当时的中越边民互市点,是在弄怀关口后方约一公里处的弄尧。当时的弄尧,地处深山里弄,山谷长三四百米,地面宽十几米,本是荒芜无人。由于中越边民自发在山间小道上进行“物物交易”,接着就有人在这里盖了几间茅草房,作为临时店铺。不久又有十来户边民用油毛毡盖起起了简易房。这条山间小道,就是中越边民自发而成的最早的边民互市点。两年后,由于弄尧地处窄小,适应不了边贸发展的需要,边贸互市就逐步扩大到现在的弄怀。

据介绍,当时弄尧的前方,有5条山道通往越南,其中一条便是现在的弄怀关口,这是当年著名的越南国父胡志明进出中国的生命小道。如今,这条小道却成了越南边民的贸易通道,他们把弄怀的中国货化整为零,分散成小批量包装,通过这些山道以肩挑背驮的方式带回中国货。

1992年,弄怀建立中越贸易关口,成为广西第一个边境贸易点。那几年,从弄尧到弄怀,这里的边境贸易非常热闹,一个弹弹丸之地的小山弄,日交易额达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人民币,这个交易额在当时的货币制度,可算是天文数字,也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的边贸点。

1997年,当地政府决定由澳珠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把山道周围的石山炸平,大规模盖起了商铺,形成了如今的弄怀边贸集市。据说,当时这些千余个商铺,招租很抢手。铺位租金和价格被炒得异常火爆,租金和价格翻了一两倍。

如今,这个当时的山间小小茅草街,却变成了一个中越边境贸易的大商埠。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日用品出口和五金机电出口批发市场。常住人口达3000多人,每天有50006000名中越客商进行边贸活动,年贸易额近4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天贸易额超千万元。

这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大老板。

                          山间商埠,人称百万大老板两步一个

据介绍,盘踞弄怀做边贸生意的商人,最初是来自广东、浙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浙江成为我国开放前沿,服装、床上用品、小家电、小五金、小机电等产品物美价廉,这些产品很受越南边民的青睐。这些产品销往越南十分走俏。

据凭祥市政协有关人员介绍,弄怀边贸生意从无到有,再从小到大,生意不断兴旺起来,因此前来弄怀淘金的广东、浙江等地商人也不断蜂拥而至,有的一个人先来打探,有的全家移师,他们带上有限的资金,将本地产品一批批地发到弄怀。边贸高利润的回报,让许多家乡人确实眼红不已。

两三年间,这里就产生了多个当时让人眼红的“万元户”甚至“几十万元户。”

凭祥市政协委员、弄怀浙江商会会长吕永强就是其中的一个。记者到弄怀采访时,吕永强正在外地忙生意。记者在他弄怀的铺面与他进行电话采访。他告诉记者说,1993年,他从电视上看到广西凭祥市弄尧边贸十分活跃,于是就一人从浙江永康市南下淘金,专门批发浙江永康市产的床上用品,生意很是热销。1995年,因一个人忙不过来,妻子也带上5岁的小孩南下,与他一同闯荡。经营的产品也从单一的床上用品扩大到小五金。吕永强接着说,他现在正忙,具体情况可跟他老婆了解。

吕永强的老婆陈林娟是公司经理,她一边忙于打理生意,一边向记者介绍说,当时的弄尧边贸点,不像现在这样子的路子宽、商铺大。而是在山间小路上建起的茅草街,除了越南边民通常走的路子外,山中其他地方布满地雷,如果谁不小心,误走山道,说不定一条大腿就没了。

陈经理还说,他们夫妻俩打拼两三年后,赚了几十万元,就在现在的弄怀买了个铺面,生意越做越大,手头也多了些余钱,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经营产品扩大到现在的2000多种。

采访时,商铺的电话响个不停。陈经理一边忙着接电话,一边给越南边民打货,并用一口流利的越南话交谈。

记者好奇地问:“你也会越南话?”

“我在这里经营近20年了,平时与越南边民谈生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越南话。”张经理说。

记者问陈经理:“你们现在的家财有上千万吗?”

陈经理满脸笑容地说:“在弄怀,家财上千万元的多着哩,弄怀1/3的生意人都有这个数,一点都不稀罕。”

据弄怀一位当地老板说,像吕永强这样的成功边贸生意人,在弄怀,资产达几百万的有上千人,资产达上千万的,也不下几百人。在弄怀,可谓走两步就有一个百万家财的大老板。

局长下海   经商发财 

生意人经商发财,这是寻常之事。然而一个曾是国家机关干部、并且还有个副局长的官衔,自己打烂了铁饭碗,下海经商,不免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记者走进弄怀一间商铺,几个人正在忙于打理生意。带路的人告诉说,这是许老板。许老板停下活儿,一脸阳光地给记者让坐,顿时让记者感悟到生意人在交往中也有一番技巧,一番哲理。

许老板告诉记者,做生意要有勇气和胆识,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大,才能赚到大钱。他说,自已曾是一个县份的商贸局副局长哩!当年,由于在工作中与老板们打交道多了一点,知道凭祥弄怀做生意能赚大钱,于是就铁了心下了海。

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铁心下海经商后,只身来到弄怀淘金,打拼数年后,也赚了不少钱,现在弄怀拥有三家店铺,资产达几百万。

许老板的妻子阮红瑞是越南人,成熟婉约,如果你仅听她说那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很难想像她是越南人。她说,十几年前,她开始闯荡弄怀,在生意交往中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她诙谐地笑着说,生意做大了,老公也找到了。她说着甜滋滋地笑了起来。她说,像她这样的越南人,来边贸做生意又嫁给中国男子的,就有一大堆人。而且她们的生意都是越做越大,有的现在拥有上千万了!

                          从小商人到年销售额五六千万元

在弄怀,几百万元的老板不稀奇,然而年销售额几千万元的大老板又有几个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一家店铺,歪打正着地找到一位大老板。

未等记者开口,陈老板却谦逊地介绍说,自己每年总销售额不低于五六千万,这个生意一直做了十几年了,但这个生意,在弄怀就有好多个。

据熟悉他的人说,陈老板不只是拥有几百万,保守地说几千万元家财还是有的。

陈老板说,1993年,他还是温州一家五金产品作坊的小业主,那时,偶然听说凭祥边贸开放了,就过来碰运气。

“一开始,我是专卖温州产的小五金产品,那时是租了个小店,店铺是破木板搭起来的。那时条件很艰苦,缺水缺电。当时周围山上还有许多战争中留下的地雷,不时听到有人被炸伤了。我当时也曾想打道回府。”陈老板述说生意起步时的艰辛。

他坚持下来后,1995年,他淘得了第一桶金,赚了几万元。此后,他又经营家电产品和床上用品。他接着创办了华强商贸公司,还做了与边贸有关的相关产业的生意。

为了把生意做大,他先后鼓动了十几个温州人一起来做边贸生意。大家相互关照,一起把生意做大。他作了市场调查后,发现一些产品很畅销越南,于是他鼓动几个温州老乡,在温州合伙办起了10多家行业产品制造厂,有家电的,成衣的,小五金的。

与陈老板正在谈生意的越南商人阿宁在一旁接过话头说,他们从陈老板这里进货后,部分销往越南,而大部分是通过特殊渠道,将这些中国产品销到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新加坡,甚至再转到俄罗斯。“这看起来绕了远路,但这样绕路,我们可以免了不少关税。”阿宁坦然地说。

由此看来,浙江商品的销路,不止是越南,还远销东盟其他各国,甚至远销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