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千里行系列报道之四:
浦寨:深山里的国际商贸城
□本报记者黄学安 实习生 黄骏
说起浦寨,很多第一次到凭祥的人,都想去那里看一看。浦寨,这是个以大宗货物批量通关的边贸点,也是全国最大的边民互市点,其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等优势,以及浓郁的边境文化风情,被当地边民和外来商人称为中越边境的“小香港”。
这个20多年前仍是几间茅草房的深山小屯,如今为何变成世人瞩目、繁华喧嚣的国际商贸城?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寻找答案!
中越边境“不夜城”
初冬的浦寨,气候温暖如春。眼前边贸繁忙的景象,让记者赞叹不已。你瞧,高大庄严的浦寨国门关口,城楼式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高悬城门上方中央的“中国·浦寨”四个金黄大字与庄严的国徽相映成趣,远远看去十分醒目与威严。
浦寨关口,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越南大卡车,在通过边检后源源不断地驶到凭祥境内几个指定的货物转运点。三三两两的越南边民各自推着一辆独轮车,驮着大包小包的小件货物进进出出关口,场面好不热闹。
繁华的浦寨边城,与越南的边境村寨连在一起。从高处展望,暮色中,越南边民与中国边民的袅袅炊烟连成一片。
夜色降临,浦寨文化广场,灯火辉煌,歌声激昂,边民们一拨拨地聚集在广场上,他们伴着歌声与舞曲,尽情地唱着跳着,自娱自乐起来。
“我们的家乡 / 在希望的深山里 / 炊烟在新建的高楼上飘荡 / 山泉在美丽的山村旁流淌 /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山弄里生活 / 为她富裕 / 为她兴旺 / 我们的理想 / 在这希望的山弄里……”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被一位浦寨业余歌手翻唱起来,自我陶醉的样子,让人颇受感染。那高亢激昂的音响,令人奋进的歌词,悠扬婉转的旋律,在浦寨边贸点的深山上空久久地回荡着。
浦寨文化广场,与越南谅山省文朗县的新清口岸距离仅几步之遥。广场的旁边就是中越边境15号和16号界碑。
在广场右边,一块两层楼高、宽二十几米的LED大型显示屏,在4层楼高的楼顶上,显得格外耀眼,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有关宣传内容和旅游景点。
据随同的同志介绍,凭祥市正在打造浦寨文化旅游“不夜城”,全力培育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凭祥品牌”。
为使浦寨“不夜城”尽快形成气候,今年8月,这里曾举办了东盟风情大型文化艺术演出活动,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演员参加了表演,吸引了上万名观众。
目前,浦寨美化亮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行动正在进行,9个亮化美化景点建设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其中部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边境互市“小香港”
据介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越边境线上的浦寨还是一个小山村,原来叫友谊镇卡风村浦寨屯。浦寨屯周围的荒冢和沟壑,大大小小雷场遍布。浦寨深山两边是绵亘的高山峻岭,峡谷中有一条小道直通越南。峡谷里住着五、六户人家,房屋散落孤零。当时,这些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浦寨人,谁也没有想到,改革开放后,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小山沟,会变成一个世人瞩目、繁华喧嚣的国际商贸城!
据浦寨年已花甲的黄老伯说,早在1988年,中越边民居住这里,缺水缺电,附近村民发现山间有这条羊肠小道通往越南,有人便将当时很适用的手电筒,通过小道与越南边民“物物交换”,换来了物有所值的越南农副产品,边民们尝到了甜头。此后,边民自发的互市交易便一发不可收拾,交易的中国产品品种繁多,这些产品十分畅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浦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迎来了大好时机。1992年,2.5平方公里的浦寨进入了大开发时代,劈山开地,很快建成了4家大型商贸城,2400多间商业铺面。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浦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浦寨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扩大到8800多人,其中每天外来的中越流动人员高达4000多人,这些外来人员与浦寨边民一道,在这个深山小城里淘金。
浦寨边贸点商铺主要经营日用品和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为主。浦寨红木家具半成品及成品成交量大,全国大多数红木家具市场的货源多数从浦寨关口进口。浦寨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红木家具半成品市场,并连续六年实现红木家具进口总额全国第一。
目前,这里有1000多家红木产品客商长期经营越南、老挝等国名贵红木半成品家具。据统计,2012年,从浦寨进口的红木达6324吨,货值1.69亿元人民币。当年,边境贸易额达130亿元人民币,日均贸易额达0.356亿元,占凭祥对外贸易总量一半以上。
浦寨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国际边贸城,又是中越边境最繁华的旅游中心和购物中心。浦寨作为海关特殊监管的边民互市点,享受边民互市贸易优惠政策,边民每人每天可免税进口8000元东盟邻国货物。
浦寨也是我国北方水果及东盟热带水果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据统计,2012年,浦寨关口对东盟进出口水果89万吨,货值25亿元。浦寨,已连续4年实现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
目前,凭祥正在申报浦寨边贸“特区”准以政策,实行人员自由通行便利化,“中国关卡”和“越南关卡”24小时开放。允许中越两国公民凭有效证件自由出入,放宽异地办证旅游者、第三国人员出入境限制,增加邻国边民在凭祥境内停留天数,增加免税商品、提高免税额度等。实行“一线放宽,二线管住”的特殊优势政策。
现在,浦寨“中国关卡”已24小时开放,“越南关卡”24小时开放的有关手续正在与越方协调。浦寨免税购物区建设正在进一步洽谈。
今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西考察时指出,把凭祥建成中国边境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
11月初,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还率领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考察了浦寨。
据了解,当地有关部门也正在加紧边境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的申报工作。浦寨,作为中国边境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越边境“小香港”造就一批大老板
誉称中越边境“小香港”的浦寨,与相邻的弄怀边贸互市点一样,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边境贸易经济大潮中,造就了一批批大老板。
民营企业家、来自湖南的客商黄智宏就是其中之一。黄智宏告诉记者,他是1993年最早来浦寨淘金的外来人员之一,之前他是湖南某县一家国营酒厂的技术干部。他说,谁知这么一来,便是20多年! 他说,20多年前,浦寨边贸互市点才刚刚正式建成开业。那时他才二十出头,他在浦寨靠近中越关卡附近搭棚,零售矿泉水和越南特产绿豆糕、香水、越南凉鞋等,后来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搞起了副食品批发。凭借他的聪慧和吃苦耐劳的秉性,他在浦寨创出了一翻新天地。现在,他的身份是广西凭祥市总商会副会长,政协凭祥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西玉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西故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智宏说,2005年,他花了200万元从别人的手中买下了浦寨一栋四层高的楼房,作为他创办的玉龙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和营业用地。一到二楼主要经营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和越南绿豆糕、香水等。目前其从事红木家具及红木工艺品加工和销售总价值达千万元。
看到绿豆糕及其销路前景广阔,前两年,黄智宏又投资600万元,在扶绥的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内,与越南公司共同筹建了中外合资企业——广西故乡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越南的技术和资金,专门生产越南特产的绿豆糕和芝麻饼,现已正式投产。这一合资企业,能够引进越南的技术和资金,目前在中国尚是少见。
黄智宏还在凭祥夏石镇工业园规划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红木加工企业,并已投资700万元用于征收土地27.6亩和筹建一期厂房
黄智宏的产业越做越大。
有人笑称,在浦寨,像黄智宏淘金成功的老板,一抓一大把。同是政协委员的华港红木商行董事长吴星强、广西凭祥林生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木林,在浦寨也是从零售业做起,成功创业,成了凭祥有名的民营企业家。
越南商人:在浦寨“安营扎寨”
据有关资料表明,浦寨边贸点,除了常住人口4800多人外,每天进出这里的外来人员就有4000多人,其中越南边民约有1500人,并且有部分越南边民常年在浦寨“安营扎寨”。他们与中国商人一样,在浦寨日夜打拼,过着丰足与快乐的日子。
前来浦寨淘金的越南商人阮黄山,是一位“中国通”,他来到中国做边贸生意时已20余年,这位越南汉子一直在中国境内生活,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如今,他在浦寨租了三家商铺,经营越南土特产品,生意越做越大。
他说,1990年之前,他在东兴做红木生意,辗转来到浦寨后,改行批发零售越南咖啡等土特产品。他说,1990年来到浦寨时,浦寨是个人员稀少的荒凉之地。多年后,浦寨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人员流动也起来越多,他把家人从越南海防市接过来,在浦寨“安营扎寨”。
阮黄山说:“随着中越关系的升温,我的生意越做越大,年销售额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由于生意上的关系,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主要城市差不多走遍了。像我这样的生意还不算大,在浦寨,销售额过千万元人民币的越南客商,就有好几个。”
四十来岁的越南商人胡慧英,每天都要跨过国界来到浦寨做生意。她说,她家就在浦寨对面的越南同登那楼屯,步行前来浦寨只需5分钟。她在浦寨经营的越南口味饮食店,早在1993年就开张了。至今,20年过去,她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有人估计,她现在已是身家百万了。
像阮黄山和胡慧英这样的越南商人,他们把中国浦寨当成了家。多年来,他们在浦寨边贸点摸爬滚打,获取了一笔笔财富,也交往了一批中国边民,并与这些中国边民成了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