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概念自从被克强总理提出并认为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砝码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修正是“新城镇化”,标志性的事件是城镇化概念受到网络的普遍热议,认为极有可能继续走卖地、扩城、拆迁、政府主导城市开发的老路后,政府媒体集中阐释所谓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即人的城镇化,并认为这种城镇化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协调的一种历史进程,并非由政府主导,阐述了应该走的路。目前姜部长提出了逆城镇化,可谓是自发的对城镇化不能走的路的一个方向的描述。那么,城里人到农村买房,是逆城镇化么?
第一,城镇化是否应该变成一种进城运动?姜部长忘记了宪法人口有迁徙自由的权利,也没有考虑十八大关于放松户籍制度约束的限制,真的要发动一场农村只出不进的改革?城镇化确实在欧美搞了几百年,也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一些小镇依然保存着风貌和活力,环境优美,生态怡人。而现实北上广雾霾重重,水土缺乏,谁规定不能在山清水秀的农村居住、生活、养老了?人口只能由农村流向城市呢?
第二、中国的城镇化现实道路是不是已经被房地产和政府主导的城镇拆迁所绑架。目前来看,姜部长的言论是颇有弦外之意的。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扣帽子,拉大旗的习俗是一贯的,这不姜部长灵机一动,就把“城镇化”这个大旗祭起来了,谁敢到农村买房,就是与国家政策不符,就是与克强经济学为敌。其实葫芦里卖的是治病的药,春药还是毒药只有自己清楚。不就是不允许大城市居民购买农民宅基地上所建的小产权房吗?不就是还不想承认农民对自己宅基地的所有权吗?还惺惺作态“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拥有对宅基地的充分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所有权和你的粮食安全,集体所有制有什么关系?不愿意接受十八大里给予农民更多权力的方向,因为这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拆迁的难度增大,农民直接占有土地收益,不能让政府征地、加价、卖地的机制中获利了,就兜了一个大圈子,说是城里人买地是逆城镇化,可谓滑天下之大稽,充分暴露了城镇化现实道路是不是已经被房地产和政府主导的城镇拆迁所绑架。如果按姜部长的逻辑,城镇化就是拆迁征地老路,没有新旧之分,也注定是失败的。
第三、已发生的城镇化是不是应该更注重公平。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化加速也有十几年,实际哪些人实现城镇化了呢?最坚决被城镇化的是广大从农村升学后进入城市的广大学生吧。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学生,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哪一天起,在姜部长看来应该是完成城镇化了,毕业后留在城市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必须承受高房价,哪怕按揭贷款要透支未来三十年的收入,如果你想回到农村老家,对不起,户口离开了,脱离了村民“集体”,早就丧失了宅基地的权利。如果说在天之骄子,就业分配的体制下,剥夺宅基地还算可以接受,在目前每年毕业生几百万的年代,如此赤裸裸剥夺广大学子的农村户口,从而剥夺宅基地建房的权利,是不是非常惨忍?是不是房地产价格暴涨的帮凶。所有的拆迁成本,城中村的补偿,拍卖中政府的获利,是不是最后都由这些人承受了?因为,政府自己不产生价值,城中村的老百姓几百万的补偿款也算获利,政府若干个亿的拍卖款更是盆满钵满,城建的成本最终只能由城市的外来的,又必须有个窝的人承受,形成了所谓的“刚需”。
第四、无法忍受姜部长数据方面的混乱逻辑。国土部表示,“我国城市每平方公里仅7000多人,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标准,提升潜力很大。”这是神马逻辑,10000人/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30多人,而世界人口密度约33人每平方公里。哪个城市有7000多人每平方公里的密度?更是哪里来的10000人每平方公里的标准?根据官方面积及人口统计北京面积168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00万,人口密度也就是1190人。如果抛开山地,只考虑城区,市区内人口密度仅为7600人每平方公里。即便如此,按照姜部长的理论,距离10000人/平方公里的指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北京现在实在应该放开户籍限制,应该引进外地人口,达到国家的10000人的标准,否则全国的城镇化不知走向何方。还保护耕地做什么用,10000人/平方公里,我们国家13亿人口,1.3万平方公里的城镇化达标就够住了,光一个北京市还有1.68万平方公里呢。作为国土部,说出的这些数据让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