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大见到“老同学”
我将自己的学生也叫做“同学”。曾经教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就是“老同学”。“教学相长”并非虚言,一个从教二十几年的老师对此会有深刻的体会。
2013年12月20日到厦大参加政治经济学年会,见到了几位“老同学”。
我先跟晓燕通了消息,第二天她约了几位“老同学”来见面。晓燕是经济学2008级的毕业生,毕业后被推免到厦大经济学院读硕士。晓燕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活泼开朗,落落大方,聪明伶俐的女生之一。在我给他们上经济学说史的时候,她还是我的得力助手。晓燕帮我做过很多事情,比如调课的时间和教室安排,小组作业演示的时间安排,教学进度的提醒,有关教学事务对学生的通知,学期间放假引起的教学异动提示等等。那时候,因为有晓燕的帮助,我可以很放心地只管自己上课的事情,许多与课程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晓燕都会提醒或者协助我。晓燕学习成绩很好,原因之一是学习习惯很好。她上课的时候她总是坐在第一排,从不缺课,总是早早的来,晚晚的走。课间总是很专注很投入的样子,课外作业包括小组作业不仅自己认真完成,还能很好地组织和协调。晓燕的毕业论文是我指导的,是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其实我对她的指导不是很多,只是与她交流过研究主题,大致框架,基本理论,主要参考书目等等。开题之后似乎只讨论过有限的三两次,最后她呈现出的已经是一份高质量的论文。她的论文成为那一届的优秀毕业论文。晓燕应该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她上学期间还做过院里的教学助理,与有关老师有比较多的接触。到厦大之后,晓燕保持着与院里的联系,介绍厦大课程设置,学科定位等方面的经验。
见到琪琪的时候我有些认不出来了。虽然他们毕业还不到三年,但女大十八变。本科时候的天真和腼腆,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洗礼,大多会变成成熟稳重和落落大方。琪琪是第一届经济学-数学交叉实验班(2008级)的本科生,毕业后被推免到厦大读硕士。那一年我给他们班上经济学说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就出过问题。因为记错时间,开学前一天我就跑到教室。第二天该去上课,我却又忘了。上课时间过了几分钟班长打电话询问情况,我才知道出了大事。不过,整个学期的教学都非常开心。这个班级学风之优良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说一件事,某个小组做一个关于“亚里士多德自然观念”的小作业,从他们复印并作了很多批注的厚厚一叠资料中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用功之深。有过几次交流之后,小组长问我还有没有问题,可不可以演示了。我说,可以演示了。有一些点点小问题,但不影响。小组长说,那还是您给我们指出问题之后再演示吧。那时候给他们上课非常轻松和快活。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兴趣都很浓厚。想起那时在大家包围之中信马由缰的讲解,我真的将教学看成是一件神圣而快乐的事情。那个学期的最后一次课就是琪琪他们小组讲“熊彼特经济学”。那次课他们讲得也很成功。琪琪说,因为那学期的经济学说史,她读研之后,还特意选过思想史方面的课程,而那样的课程是很少硕士生选的。
与琪琪不同的是,娜娜似乎比本科时候更加腼腆了。娜娜是第一届经济学-法学交叉实验班(2008级)的学生,毕业后被推免到厦大经济学院读硕士。我给娜娜她们班上课是最多的,先后上过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学说史。娜娜一直就是那种勤奋好学而且学习能力很强的好学生,她总会有很多问题,那些问题又大多经过一些思考。大二的时候,结合课程学习,娜娜尝试写论文,我曾经给过指导。当然,娜娜也给过我很多帮助,那时候她担任学习委员,很多教学有关的事务,娜娜都给我提供过协助。与娜娜本科时候同班的高帅同时也被推免到厦大经济学院,他们从本科同学变成了研究生同学。娜娜他们那一届经济学-法学交叉实验班本来是归政法学院管理的,但后来排名前面的学生大多选择学习经济学。我曾经与他们当时的班主任,现在法学院的领导一起座谈,他为那一届实验班学生的成长而骄傲,同时也感谢经济学院老师对他们成长的助力。
那天晚上被晓燕组织过来的“老同学”还有经济学-数学交叉实验班2009级的坤坤,他现在也在厦大经济学院读硕士。还有原企业管理系2007级的功勋,他在厦大管理学院,现在已经推免上了博士。
“老同学”们看见老师都异常兴奋。他们由衷而灿烂的笑容显示出,他们将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当然,对我来讲,也有他乡遇故知的快乐情怀。
一开始,我要求大家介绍自己现在的主要工作,对未来的打算。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华师。大家对母校都有着深刻的情感,有着美好的回忆。说到南门和东南门的小饭馆,小吃摊,说到学子餐厅和东二食堂,说到图书馆和露天电影院,说到桂中路和体育馆……大家的情绪都异常高涨。对经常在校园中穿行的老师和学生而言,一切都习以为常。可是,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一切却都是那样神圣和美好,那样值得回忆和留恋。在他们朴素的想象中,世界上最美的校园不是他们现在所在厦大也不是曾经经常去蹭教室的武大,而是让他们一直魂牵梦绕的华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华师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他们知识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挥洒青春的舞台。看他们那样幸福而兴奋地谈论自己的母校,我对这所学校的印象也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