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供给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即供求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原则。在供求这一对矛盾中,求是主导方面。企业的生产活动围绕着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行。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可以刺激需求,我国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花钱消费,就是一个例子。我国以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改造农业社会的基本策略,也是为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其他如按揭、分期付款、家电和农用机械下乡,低价卖给农民,都是刺激消费的举措。供方还可以制造需求,例如信息技术制造的互联网应用和网游市场。

供求关系永远不平衡,永远在走向平衡,又永远在打破平衡,然后再走向新的平衡。这就是所谓市场的无形的手,在维持着两者的平衡。

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出现商业机会。这时,供方进入,满足需求,达到供求平衡。但是由于时间滞后,还是可能存在求大于供和供大于求的局面。求大于供造成卖方市场,刺激生产,相应会出现抢购、排队、凭票供应等现象,有如国80年代的家用电器行业,8、90年代的有线电话,近年的房地产、矿产资源和能源。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价格下降,企业倒闭。1997-8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房地产发展过快,形成泡沫所导致。

资本市场也受供求关系支配。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结果是货币贬值,CPI上升,经济学术语就是“通货膨胀”。这时,中央银行就要控制市场上货币存量,即“流动性”,通常的做法是提高银行储备金率,减少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增加借贷成本,吸引储蓄,减少流动性;或发放债券,将市场上的货币买回。

某个产品总体供大于求时,细分市场可能存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例如城市里的医疗卫生系统中,普通医生供大于求,高水平医生求大于供。人才市场是同样情况,高级人才缺乏,低端人才过剩。

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中。旧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需求立即产生,永无止境。发现、发掘并满足某特定需求的过程,就是某特定产品开发,生产,成熟的过程。一旦这种需求转化为更高级的需求,就预示该产品寿命的即将终结和新产品的即将诞生。困难时期,食品不够,所以要用化肥,选用高产种子,增加产量。现在食品充裕,人们关注健康,所以现代农业在生产有机食品、健康食品。

这种需求的产生,变化,和升级,映射在企业活动上,就出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普遍经历开发,成长,成熟,衰亡四个阶段。厂家在作是否对某产品进行投入的决策时,应立足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千万不能只看到某产品销售红火,就盲目跟进,上生产线。当产品销售红火时,该产品往往处于生命的巅峰,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正在或即将走向衰亡。选择这个时机进入市场,是错误决策,结果是多数厂家只能压价销售,不可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我们的许多重复建设,错就错在跟踪产品销售现状,而不是跟踪市场供求形势及其需求走向。

供与求不仅存在于物质产品方面。为满足精神、认识、能力、资源、知识、教育、技术、信息、文化、审美、娱乐方面需要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样受供求关系支配。这方面的需求中有一类是无形的,比如健康、文化、教育、艺术、娱乐领域一些隐性需求,有待人们发现、发掘,潜在的发展空间很大,潜藏的商机很多。

供求关系也可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观察。例如西方发达世界物质产品丰富,这方面的需求已经满足,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几无必要。而在受贫穷困扰的发展中国家里,物质生产增长的余地很大。我们的实业投资应该关注欠发达国家,而不应该着眼于发达国家,尽管它们的购买力旺盛。我们在非洲、东欧、东南亚等地的民间投资成功概率远大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