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既要制度,也要温情


  近日,一则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说的是一七旬老人到沈阳一家银行汇款,工作人员怀疑老人遭遇电信诈骗,但老人坚称没受骗,银行劝阻无效,临时决定关门半小时并报警。有网友将银行的做法称为“业界良心”。

  坦率地说,近年来,有关银行的热门话题能引发齐声称赞的着实不多,从高利润到手续费,银行每次被围观,几乎都伴随着批评质疑,在此背景下,沈阳这个事情就显得如此不同和可贵,真是金融服务的正能量!

  为阻拦电信诈骗而临时关门,体现了金融服务在制度与温情上的统一。我们不妨把这件事与之前“抬进银行改密码”的新闻作一个对比。当时,银行由于坚持“修改密码必须本人操作”的制度,造成患病老人被抬到银行,广受舆论批评,而这次则是因为怀疑老人遇骗局且劝阻无效而临时关门。按理说,营业时间关门,显然违反制度,以往甭说关门,就是业务办得慢一点、窗口开得少一点都会被抱怨,而这次网民却普遍称赞,报道中还说,当时营业大厅内其他客户也都很支持银行的做法,何以如此?正因为银行的做法体现了为客户利益负责的温情。

  银行作为金融单位,毫无疑问,各项操作流程都应严格遵循制度,这是对自身也是对客户利益的负责,然而,有的时候,在制度与温情面前,确实要考虑价值取舍。以电信诈骗为例,临时关门或许算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平时各银行为防止电信诈骗,遇到可疑汇款,普遍都会反复询问、核对,有时要故意拖延时间乃至报警。如果真的按制度,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客户要求取款、汇款,只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手续齐全,银行就没有理由拒绝。相反,如果银行拒绝或拖延,反倒是违规。然而,正是这种形式上违反制度的拖延、阻拦,为很多客户避免了损失,体现出金融服务的温情一面。

  为阻拦电信诈骗而临时关门,也体现了金融服务追求利益与责任的统一。拦截电信诈骗,并非个案,笔者了解到,很多银行在这方面都下了工夫,有的银行为遏制那些打着综艺节目幌子进行的中奖诈骗,就搜集各热点节目的栏目电话放在网点,让那些坚信中奖、执意汇款的客户当场致电核实。还有的客户汇款遭拒后会到周边网点继续汇款,此时银行则会通过内部系统及时将客户信息通知到其他网点,共同劝阻,对金额较大的,还会向全市网点通报,全城堵截。人们常批评银行“唯利是图”,但就拦截电信诈骗来说,银行根据客户要求办理汇款,即使发生诈骗,银行也没有责任,因为汇款是根据客户指令操作,并无违规之处。然而,很多银行为阻止客户被骗,费时费力进行劝阻,有时还会遭遇不理解,像沈阳这家银行为阻止诈骗,宁可承受一些业务损失而临时关门,究竟图什么呢?显然是一种社会责任。

  长期以来,谈到银行的社会责任,人们往往聚焦于“收费”,甚至认为银行少收一些手续费就体现社会责任,增加手续费就是缺乏社会责任,这未免太过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牺牲和剥夺企业经营自主权为代价的社会责任必难长久。银行工作人员出于对客户财产的负责,竭尽全力阻拦被骗,此过程中尽管没有什么“让利”,但不是比免除几个手续费更体现责任感吗?且每次避免的损失也远大于一些业务收费。

  制度与温情,有些时候需要做一些取舍,而在更多时候,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一方面,很多充满温情的经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笔者采访中曾了解到,建行天津和平支行为堵截电信诈骗,就建立了汇款业务100%询问的制度,柜员必须询问汇款人是否认识对方、是否知道汇款用途,这已成为一种操作规范,支行和分行还会通过监控录像定期抽查。这样,人性化关怀就升级为充满温情的制度。

  另一方面,有些制度表面上看似生硬,但背后又包含着温情。比如饱受诟病的“修改密码需要本人亲自办理”制度,人们觉得正是这样的制度造成“抬到银行改密码”。但从另一面看,这样的制度何尝不是对客户资产安全的呵护?如今,人们银行卡遗失或被盗时常发生,并且常与身份证同时丢失,如果允许非本人修改密码,将把持卡人资金置于巨大风险之中。哪怕是提供相关证明前提下的代办,仍有风险,与伪造银行网站、骗取动态密码等高科技骗术相比,制作假证明、假证件对骗子们来说实在太过简单,如果允许非本人修改密码,恰恰是给小偷和骗子们帮忙。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门阻拦电信诈骗”与“修改密码需本人办理”之间有着内在的共同点,那就是,金融服务要为客户的资产设置安全防线,这也是制度与温情的共同指向。(作者:李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