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要梳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络(1月18日)


浅要梳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络(118日)

 

关键词:中国历史  脉络梳理  贾春宝

 

鼎盛时代的唐太宗有句话在后世广为流传,那就是“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虽然贾春宝对历史方面仅仅是皮毛与粗枝大叶型的肤浅了解,但依然希望通过不断地梳理历史,来得到一些启发。

总体而言,历史往往在左右之间摇摆,在摇摆的过程中难免有对前朝历史矫枉过正的可能性。朝代的兴替与政党之间的轮流执政从本质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表现形式都是彼此诋毁,而且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清醒认识,会成为生存与灭亡的分水岭。

 

远古时代,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使得权利成为一切争夺的终极目标。从客观角度,其实即使是流传于后世的禅让美德之中,古代圣贤的情操未必有多高尚。这个从夏朝开国之主启之前最高领袖之间的权利变迁就可见一斑。

五帝之中,黄帝的直系家族占四个,颛顼与帝喾都是黄帝的孙子(一爷之孙),帝喾把位子传给尧,尧把位子传给舜,主要有三个原因,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舜有德行与民意,第三个原因是尧加上去的,那就是让他同时娶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舜本来是草根出身,即使以最无私的尧,在把位子禅让给舜,都要加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姻亲关系把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转变成为自己家族内部的人。面对在治水之中得到深厚的民意基础的大禹,他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归还。毕竟大禹拥有顶级贵族身份,他的爷爷是颛顼,他的高祖是黄帝。

尧本来就是黄帝与帝喾的后代,身体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大禹是颛顼的孙子,以其父鲧虽然治水不力被杀,却至少说明治水不能用堵的方式,也算是有功。大禹到了晚年的时候,原本想把帝位禅让给皋陶与伯益,但当时大禹的儿子启也拥有庞大的力量,因而把帝位从伯益手中争夺到了自己的手中。

 

夏传子家天下,商汤革夏命,取而代之的核心诉求是“替天行道”,主要是夏朝后期的统治者对权利所带来的利益享用过于贪婪,让那些氏族首领都很眼红。而商汤不过是利用了氏族首领们的不甘之心理,而将夏朝所管理的公共利益重新进行了分配。

商朝在每次重大决策之前,都要用占卜的方式“征询天意”,为自己的决策与行为寻找支撑,但这种不接地气的神秘主义最终被周朝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理念所击败,而且牧野之战也没有多么惨烈的拉锯效果,一次战役推翻了一个王朝。

武王伐纣发现貌似强大的商朝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而深感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强化了伦理观念,以血缘和姻亲关系为纽带,建立世袭的诸侯封建制度,用分享的方式平复诸侯内心的不平衡,核心是利益与观念的交换。因为我承认你,所以你也必须承认我,而且把历史上的表现作为命。诸侯只需认命而不需改变自己的命运。

诸侯在春秋战国之后被秦统一,无奈秦是个短命王朝,虽然也修长城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建立郡县制度,但更多的强权与大一统的制度化建设自然留给了西汉。

在西汉建立之后,经过文景之治崇尚道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之后,汉武帝崇尚儒家治国,削弱藩属国的力量,逐渐地世家大族谋逆之类的野心都被削弱了,世家大族们都以让自己的子弟入朝做高官,并跟门当户对的同僚之间建立姻亲关系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方式,而让皇帝最为殚精竭虑的就是朝野上下的权利争夺了。

 

对皇帝而言,权利是个充满血腥的东西,皇族内部会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女人之间会争斗。皇帝授权就失权,皇帝把权利给身边的宦官,宦官会弄权;把权利给老婆的亲人,外戚会弄权,授权给宰相与股肱之臣,权臣也会弄权。从人事权到军事权,从财政权到行政权,集权的皇帝会被累死,但放权的皇帝就会被架空。

朝堂之上、都城内部的官员勾结,把皇帝的权利架空,从初期的顾命大臣到后来的宰相弄权,而相权与军权之间的结合,对皇帝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了。且不说外族的虎视眈眈,就算是帝国内部边疆与战略要地手握重兵将领,都让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每一任皇帝每一刻都生活在信任与防范的内心矛盾之中。

隋朝之前的历史,基本是两条主线,一条是战乱不断,争斗不休,另一条是世袭制度的逐渐瓦解,而自隋文帝所留下的遗产之中,相当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与朝廷上的三省六部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科举制度解决的是选择人才的标准问题,而那些官员的任免升迁都是由中央做的决定,所以他们更多的是身不由己。

 

由藩镇军阀构成的武装力量,让唐朝中期之后的中央政府被架空了,特别是在李唐的江山被朱温篡夺之后,皇帝就是在军阀之间轮换着当的,所以才出现了53年之间的五朝十三帝,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超过四年的情况。

由禁军殿前副督点检发动兵变的赵匡胤,崇文抑武也是图谋自保的目的。文官即使再让龙颜大怒,都不会有性命之忧,边防却是形同虚设,宋朝原本就不是一个统一政权,深受北方辽、金与西夏等政权侵扰之苦,就连西南的大理,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权。“肌无力”的结果就是虽然迁都并躲到东南一隅,却终于以被灭两次而终结。

大元虽然也在尽量与中原文化融合,但依然难以摆脱暴政所带来的民族起义,而朱元璋就是其中最为幸运的力量,从乞丐变成开国之君。明太祖制订的国策是防御,所以长城与边镇是明朝留下的最为明显的痕迹,不仅外防侵扰,而且内防朝臣,诸如东厂西厂锦衣卫之类的官场钳制机构在暗处,内阁对朝廷各部是在明处。

 

所谓内阁无非是皇帝信任的考核臣僚政绩的秘书机构,对政绩的考核就成为官场主线。虽然秘书原本没有什么实权,但还是出现了诸如严嵩、徐阶、张居正这样权倾朝野的“大秘”,官僚体制的健全会导致作为皇帝的无所事事,历数大明王朝,真正有所作为的仅仅开国的太祖,随后的朱棣以及最后一个崇祯了。

女真人的政权,从后金到大清,从山海关外到占领京师,所面对的问题与大元很类似,基本还是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满族、汉族与蒙古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相处的问题。

无奈的是大清朝统治的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压力不是内部,而是来自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欺凌,甚至弹丸小国日本,都在明治维新之后对中国进行欺凌。这个也是没有搞清楚主要矛盾所导致的。

 

新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矛盾更为复杂。虽然名为“人民共和国”,却一直难以消除大一统帝国的本质。以往的家天下变成了党天下,党员成为古代皇族的代名词,开国功臣之子孙,纷纷用各种手段去结成利益集团,导致官民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当民众成为政绩的绊脚石,其声音就会被漠视,其权益就会遭遇践踏。

相对于内部矛盾,外部矛盾更为棘手。中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更多来自国际社会所设定的标准,各方面的利益争夺,更多的是通过市场经济与金融规则的制订来实现的。官员臣服于利益贿赂、被石榴裙所俘获,学界精英中的绝大部分被国际化与资本化洗了脑子,企业家更多的是在聚敛到财富之后,用移民的方式去逃避。

最为让人堪忧的是问责机制的缺失。媒体成为官方的喉舌,话语权成为权利的终极体现,学者无法保持清醒与独立,沦落成为权势与利益的工具,地方大员的决策更多的是围绕为官一任的政绩工程,当所有人追求的都是数据,而不是最广大的弱势群体的真实感受,就会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渐行渐远。

即使是顶层设计,都由于是集体决策,所以就更是找不到问责的终极目标。所以就不会有人引咎辞职,也不会有谏官与御史那种弹劾机制,更不会有人主动地去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类似于古代天子的那种“罪己诏”更是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些因素都是在加剧内部矛盾。

内部矛盾重重,外部虎视眈眈,如果没有制度性的猛药,怕是会病入膏肓。

 

贾春宝

2014118日星期六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