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底,包括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在内的世界农业机械五大企业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多位专家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农机市场,尤其是大型农机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所垄断。2014年,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机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1月13日经济参考报)
国外资本市场的敏感度,真是令人叹服。正当国内资本争先恐后地要在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等产业寻找所谓的盈利机会时,急切地分享垄断行业利润时,紧张地“淡妆浓抹”准备上市卖个好价钱时,国外资本却在国内农业机械市场悄无声息地攻城掠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大资本的技术性玩法。
历史地看,国内农业机械行业今天的败退是必然的。长期以来,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一直存在着人力对机械的替代,维持着精耕细作的传统劳动方式。农业机械的功能仅仅止于对人力的辅助而非替代。因为一旦农业机械超出了辅助功能,成为代替人力的机械,将会析出大量农民,原本存在的隐性失业将被显性化。决策层为社会稳定计,大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动力不强。小农户为家庭生计计,没有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内在需求。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机的推广既不具备宏观背景,也不具备微观需求。因而,中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并且这种低水平的机械化还仅仅是小型机械的机械化。这导致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市场基础极其薄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或因务工或因经商进了城。农民的析出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农业对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农业土地的碎片化又让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遇到障碍。一个农户仅有的几亩土地还分散在村庄的不同方向上,此种情况怎么可能让其有动力购置大型农机?农业机械发展的市场基础并没有因农民的析出而大幅度提高,依然没有改变薄弱的实质。
但是随着中国农地的大规模流转,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的微观主体,中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必然提高。土地碎片化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大型农场的出现对农机尤其是大型农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快的增加。一个硕大的“蛋糕”,正在逐渐形成。国外大型农业机械企业准确地扑捉到这一商机,闻风而动,汹涌而来,积极布局。
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基础,中国农业机械企业没有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的历练,也没有加快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足够动力,更没有对商业模式的艰辛探索。一个一个在“摇篮”里生存的天真孩童怎么可能应对已经适应了“丛林规则”的“饿狼”呢?败退是必然的。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也可能在未来遭受这些大资本的盘剥。
还好,政府意识到农业机械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危险。在新的一年里,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国内农机企业。2014年,但愿能看到国内农机雄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