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与很多投资经理聊天时,时有反映,发现笔者除了对认识的人物有深刻观察外,对他们认识而笔者并不认识的人,竟然可以比他们有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笔者从没有对这些人物在媒体或其他渠道加以系统性追踪,他们对此均表示大感惊异,于是追问笔者,这种技巧能否学习得到。笔者认为,以一般基金经理的底子,只要放开他们某种死板的想法,应该不难。
求蓝血弗得
先跟大家CSI(内地译作《犯罪现场调查》)、追踪一个TMT 个案:某startup 起步幼企的年青行政人员,跟笔者啡聚,说他打工的网站快将进入考核,若一年之内不能收支平衡,公司就会面临解体;烧钱的蜜月期已经过去了一阵子,正正是「得就得,唔得就弗得」,笔者微笑问了一句:「母公司╱投资方有没有派员,
协助你们鲤跃龙门?」
他含糊地说有,笔者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员」就肯定有派来,但是否愿意帮Portfolio 被投幼企,是第一个疑问;有没有能力帮被投幼企,是第二个疑问。过往新加坡李显龙夫人何晶的风投基金,就有其初级经理当逃兵的例子,被投幼企致电何晶的手下求救,但这些蓝血仔因为没有实操、没有胆量、没有智慧面对被投幼企的难题,出现不敢接电话的情况。
一般人认为,缺乏「实操」是关键,笔者不以为然,实在有没有「智慧」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有「胆量」去面对荒荒世界!
自己人最烦
以笔者的推断,这TMT 幼企后面的金主,的确有定期派员「查察」,但「协力」、「协智」这些层次就没有认真有效地提供,而大部分这类新公司,都符合粤语所谓「有爷生,没教」的情况;有爷生是指有金主如爸爸般出钱,但没有「母亲」式的辅导。金主入资前期,往往吹嘘自己的关系网络,幼企的年青人哪来这么多关系,当然就自动献身接受投资。但到要真正开动及使用这些「老爸」的关系时,往往困难重重,反而向外自行搭路networking,甚至cold call 冷访,比求「老爸」拉关系更容易,甚至更符合经济效益。TMT 年轻行政人员完全同意他们现况正是如此。
再说下去,原来这TMT 幼企的后面是台湾企业界一姐王雪红;笔者没有追问是用哪家投资公司名义出钱,占股多少,合约细则那些「戆居」问题,王因投资香港电视广播(TVB),出镜较频,愈来愈多人认识她。
笔者有点不客气:「她厂婆一个,HTC 手机都未搞定,有能力带起你们吗?」TMT 小哥大笑,称「厂婆」这名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听来不雅,但并无大不敬,工厂东主,客气叫厂家,没有突出成就者,未堪称为企业家,一般表现者就是男为厂佬,女为厂婆,并无过态。
小哥为她申辩,说她不单资产雄厚,在台湾以至全球都具影响力,但实际未带挈到小哥的TMT幼企。
低创无限高创有限
笔者对目前大中华泛硅谷式的风投模式大不为然,他们一般投资大量的初企,金钱资源有(有爷生),但辅导资源没有(没教),一般金主太死板,投入前「观刁」可能金睛火眼,扮尽精明,但最后还样是以团队蓝血成分为依归,聪明一点就看红血成分(与中共的关系),但两者都未触及fundamental根本,看B plan 商业计划成不成,最核心是看团队懂得卖东西否,这是低层次看创意。
中国政界现流行两句话:(一)中国政改不照搬外国;(二)看重顶层设计(创意),这两句话,对商界有另一番高远意义;很明显,王雪红以至一众京沪深的风投私募,都非常「照搬」外国,组织结构规模死板,什么headcount(人头)不能太多,各员要身兼多职等废话,引伸出来是根本无人手作幼企辅导,只懂得拚命向下看被投幼企的商业模式是否先进,自己则死抱老美的八股不放,没有理会中国仍然可能出现的壮大爆发规模,就算被投幼企多有创意,而顶层(投资系统)缺乏创意,又怎可能有整体良好结果。
下篇继续与大家分享笔者「随意看企业法」,看母公司╱旗舰企业HTC 的广告片,怎样在顶层设计(创意)上摔了一跤。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前请以电邮方式与本人联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