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压力越来越大?
------广东代表说罚没收入更多地是增加老百姓的社会成本而引发的思考!
汪华斌
今年的广东两会的小组审议会议上,有代表在小组审议时指出了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这几年广东的非税收入增加得比较快,尤其是去年非税收入的幅度比较大;光是交通罚款这一项就有十几个亿。基层代表反映这种罚没收入增加了整个社会成本,给老百姓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一个社会正常现象的是税收,而罚没收入肯定会增加老百姓的社会成本;因为对老百姓的罚没可是没有公款报销的,这就是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这代表看问题的真实,因为罚没主要只增加老百姓的社会成本;如同样是交通罚款,单位的公车罚款都是单位报销;因而罚款对个人没有影响,顶多就是增加单位成本。而老百姓却不一样,罚款全部是老百姓需要自己赚;根本没有地方报销。更为严重的是老百姓越来越难赚钱了,这才是社会罚没越多则老百姓压力越大的原因。不是这些罚款能返回到老百姓的手上,也不是这些罚没款能用在老百姓的身上;这同样是老百姓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
我们看到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回答了全省财政收入当中非税收入占比的问题。他说“广东的财政收入质量比较好,非税收入的占比在全国来说是处于比较好的状态”。以省为单位(除了直辖市以外)质量比广东好的就个是浙江,另外江苏跟广东差不多。广东目前整个非税收入的占比只占了整个财政收入的18.55%,跟去年基本上持平;并没有说每年在增长。从全省非税收入占比情况来看,广东比全国低了3.35个百分点;广东的财政收入总量是比较大的,能保持这样的收入应该说质量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并不是逐年在增加。也就是说广东的税收收入依然有八成以上,这对整个财政结构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也就是说广东这里还是财政正常的,但却依然有二成左右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罚没;那么一些财政不正常的地方呢?是不是罚没所占的比例更大。更为重要的是罚没款是不是全部上交财政,这恐怕是我们社会的公权力灰色收入内容;因为如社会抚养费等项目就没有纳入财政监督体系,难道它不能成为某些权力者的小金库吗?还有我们社会不需要上交的收费,如我在中国银行里连国外来的稿费都是每笔收费15美元;如果不足15美元同样从我帐号里面扣除,所以有时来稿费了竟然帐号里面的钱只减不增;这大概也是我们社会的收费特色吧。正因为如此,我宁可不要稿费也要注销帐号;因为这实在令人费解。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任何公权力所想的就是利用工作之便创收,却没有任何公权力为老百姓增收;因而有人说中国的老百姓真的很可怜,收入问题上是自谋出路;而支出途径上却到处是陷阱。因为我们社会有罚款,这是一条主要支出途径;紧接着的就是收费,任何项目都能是收费的途径。如果这两条你能够避过,最后提成同样是老百姓的支出途径。如老百姓的卖地款就是全方位的提成,因为各级财政都要从这里提成百分之二十或百分之十;甚至于老百姓的拆迁房款都要提成,而且还是各级政府分别提成;难道这些钱都进入了财政吗?
关于罚没款的去向问题,早在2006年北京市交通罚款超过10亿元时就提出来了。当时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翟鸿祥透露了这个去向,翟鸿祥对此表示2006年已经超过10亿元。不过这钱不归交警。也就是说交警开了罚单,车主应该交款到银行;然后银行交给财政部。翟鸿祥说“现在罚交是分离的,不管是税收和预算外收入;还是罚没收入都是统一管理,统一预算后拨给单位。2006年补贴公交11.2亿元,地铁补了5.7亿”。虽然翟鸿祥如此表示,但老百姓还是没有办法相信;“公安局大楼有我们司机的一半”,这是不少司机师傅对一些地方交警“以罚代管”现象的揶揄。虽然公安局相关领导出面说这是不可能的,但现在的公安局这么有钱的确叫人费解。如果真的罚款没有返回的话,那我们今天社会到处是公权力全身心地罚款为哪般;难道他们真的是为国为民创收吗?可惜的是如果真的是为国创收的话,那也是依靠收刮老百姓的结果。在一个收入依靠自己自谋出路的社会,却有这么多管道来吸取老百姓的钱财;这老百姓的压力能不大吗?
为什么全世界都用税收作为财政收入,原来税收的原则是多收多征;而老百姓的收入本来就少,所以征收的也就少。但我们社会却还有罚款与收费等多种途径,而这却不管你有没有收入都是要交纳的;从而使收入水平本来就低的老百姓倍感压力,这大概就是广东代表这次提出非税收收入增加而使老百姓社会成本增加的概念;这也是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