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评二十四史---- 史海勾沉(选自新民的博客)


 毛评二十四史---- 史海勾沉(选自新民的博客)

 
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大半都是骗人的!”  毛评二十四史
(2013-08-08 07:35:37)
 
   “二十四史”里,除了《史记》是“一家之言”的通史外,其它诸史均为官方组织或授意的断代史。诸史书有优胜之处,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足之处。怎么看待这部史书呢?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的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而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宋臣薛居正等撰)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于是皇帝或父亲的恶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洋洋四千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
 
毛泽东这段谈话,道出了“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而对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则很少反映或加以歪曲的基本事实,因此说“大半是假的”,不能信以为真;同时告诫我们,要想了解历史,就必须好好去读它,只要用正确的态度分析批判并加以识别,就能“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他举了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正是讲他自己读史书的方法和角度。因此,他又强调:
 
必须要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
 
在“二十四史”中,毛泽东最爱读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四志》、《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明史》;他批注最多的是:《三国志》、《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
 
毛泽东对“二十四史”中的几种,或原作或其它注本,作过比较,批写或谈及了一些评议意见。他认为:
 
像《史记》这样的著作和后来人对它的注解,都很严格、准确。
 
《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颜师古注《前汉书》,李贤注《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就是尽量使你了解,而且反反复复。特别是颜师古,他刚才讲这个字或者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下一篇没有隔好远,他又重复,然后又重复,甚至重复那么那几遍。
 
李贤好。刘颁好。
 
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远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此之谓与?譬如积薪,后来居上。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豪巨眼,不其然乎?
 
《旧唐书》比《新唐书》写得好。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比《旧唐书》更好些。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不囿于前人已有的结论,而注意在大量史料(包括野史、稗史、通俗历史小说等)中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毛泽东批注他们的起义失败有“二误”。“一误”是指他们功成忘本,杀了旧时的伙伴,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误”是指他们任用朱房、胡武等人不当,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其结果是众叛亲离,本来在军事上占有很大优势,万众归心,但其政权却仅仅维持了六个月便短命地夭折了。
 
毛泽东重视学习和研究“二十四史”,决不是要人们食古不化,回到历史的后院,而是要人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革命斗争服务,使人们从历史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