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夏志清好友、著名学者陈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经从纽约、台北和其他渠道证实,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在纽约逝世。夏志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他最早发现了张爱玲的价值,他贬低老舍《四世同堂》,他认为鲁迅被拔高,钱锺书的《围城》无出其右。有“快人”之称的夏志清在学术上也爱憎分明,虽引得众议纷纷,但无人否认他《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厚重价值……
《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等人极力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对鲁迅的偏见可谓从始至终,无论是对其文学还是为人。夏志清对张爱玲文学地位最重要的断语有三: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这些断语下于1957年、1961年。振聋发聩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命运,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作家构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1961年初,时年40岁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章讨论张爱玲,将她誉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藉着夏志清的“慧眼”,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此后半个多世纪,张爱玲的“神话”因着她的“清贞决绝”,因着“张学”和“张派”作家的推波助澜不断被强化,早已超出了文学的疆域。
在文学评论“捧红”张爱玲之外,夏志清先生也可谓是张爱玲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真正知音,这既体现在夏志清对张爱玲的文学评述上,体现在他对张氏著作的出版关切上,也体现在他对张爱玲去美之后的工作安排、生活关照以及很多方面的鼓励和友情上。
张爱玲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是人们已经太过熟悉的旧上海,后半生是美国。在美国的这部分是陌生的,幸而这段生活有白纸黑字的铁证可循,那就是信件。张爱玲避不见人,信件成为和外界联络的重要方式,最主要的通信对象是宋淇夫妇和夏志清。而夏志清作为“登高一呼”给予张爱玲文坛重要地位的人,和张爱玲的通信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今年3月,当时92岁高龄的夏志清在台湾出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张爱玲在美国的境况,因此有了清晰一些的面貌。
夏志清和张爱玲的通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无法完整见证张爱玲的美国生活,但也覆盖了其中的大部分。他对张爱玲的友谊不显山不露水地藏在信中。张爱玲刚到美国时经常在信里托夏志清帮忙,最多的是求推荐。张爱玲也矜持,信里最常见的是“请不要特地回信”“请不要特地写信为我……”。夏志清不善求人却硬着头皮都去帮张爱玲做了。张爱玲数度提出要给夏志清算介绍出版的commission(佣金),夏志清猜测她“不习惯用中文谈金钱出入的事情”,只用英文“大方些”,当然自己是“不会拿她一分钱的”。夏志清对张爱玲的关心程度,由此可见。
虽然学界对于夏志清学术上的争论颇多,但在对张爱玲的评价上,夏志清直到去世之前都没有改变。颇为有趣的是,对1960年代之后的电影已经没有太多兴趣的夏志清,2007年又去看了一场电影——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色-戒》。《色-戒》上映之前,李安的团队想听听文学专家的意见,找到王德威。王德威说,我给你们推荐一位张爱玲专家,他推荐的是夏志清……>>详细
赞《围城》推崇学者讲故事 摆乌龙“追悼”生者钱锺书
除了张爱玲之外,夏志清还挖掘论证了钱锺书小说的文学价值。钱锺书是学者,他的小说本为世人疏漠。夏志清却评品他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经他这么一评,众人刮目,再度审视,果真精彩绝伦,获得认同;加之改编成电视剧一播,竟至家喻户晓。
正因夏志清对钱锺书的殷殷垂注,方才闹出一则笑话,让健在的钱锺书在瞑目前20年,看到挚友夏志清撰的悼文——1975年,友人误传钱锺书过世的消息,夏志清悲哀难抑,他匆匆写了篇《追悼钱锺书先生》长文,交台北《中国时报》发表。两人都是大名人,此事以讹传讹如迅雷。风从西方来,直刮得钱家声震屋瓦,“悼”得家人坐立难安。若干年后,钱锺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只好双手揖拱谢罪。
夏志清和钱锺书在哥伦比亚大学见面后,便写了《重会钱锺书纪实》。等到钱锺书逝世,夏志清又写了《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悼念他。夏志清说:“钱锺书对我很好,很感激我,他是在意大利看见我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一看到,就大为感动。本来内行都知道他才高博学,可是在1940年代末期,上面有意要打击他,他的小说就没人看了。后来大捧他是我的书发行以后。钱锺书就是写信太捧人了,客气得一塌糊涂。钱锺书待人过分客气,但对我真是当知心朋友看待的。”钱锺书给夏志清的信中称道:“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伦,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其实,夏志清与钱锺书毕生只面晤三次。一是1943年秋在上海夏志清的老友宋淇先生家,那时夏刚由沪江大学毕业不久,钱此时亦尚伏草莽;二就是1979年钱访“哥大”;三是1983年夏的寻根之旅。他们的互敬,是一种纯粹的“义气相投,文气相通,同气相逑”……>>详细
不以意识形态标准评判文学 学术争议从未停止
在90岁高龄时,夏志清谈到《中国现代小说史》说:“我的看法没有改变。”他一再指出,他并不是以左或右来挑选作家进入他的小说史。“我不是恨左派,东西的好坏也不是用左派或右派来判断,你是个高级的人我就佩服嘛。中国的作家中好的我就喜欢,我推崇张天翼,他就是左派嘛。”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被前所未有地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这些文字对于抱持左翼文学史观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是巨大的刺激,引起的争论可想而知。最有名的是夏志清和捷克左翼汉学家普实克在1962年的争论。直到今天,《中国现代小说史》仍然是左翼批评者攻击的重要靶子。
夏志清以“敢说”出名,在他的评价标准里,只有好人与坏人、好小说与坏小说等清晰判断。用他的话说,不想做老好人,得罪人没有什么。也正因此,大陆和台湾很长时间都不喜欢夏志清。他大体上对上世纪左翼文学评价不高,可是又非常推崇左翼文学旗手之一的张天翼,与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同视之。夏志清说,他的判断标准一向是文学标准,没有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方面的原因。
“如果从人文主义的关怀出发,里面有很多东西,无论你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都会同意。说夏志清是右派没有问题,但是大家要知道,右派有很多种啊,有可爱的右派,有不可爱的右派,有疯狂的右派,有不疯狂的右派。夏先生可以说是超左的右派,他是右派里的左派,右派看了他也不痛快的。”这是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说法。
直到今天,关于夏志清学术上的争论也没有停止,有学者认为夏志清所“构建”的中国文学评论体系已经“统治”了过长时间,以李陀为首的作家在2011年曾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李陀认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很大,‘束缚’应该研究,但是意识形态本身更应该研究。”他认为夏志清所写的文学史充满了冷战的意识形态。而王德威认为“夏志清写的东西是有意识形态在里面,但没有人逼着他这么讲,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批评者。左派的批评者高估了夏志清和美国政府的关系,你能相信美国政府会用夏志清这样个性的人来做‘打手’吗?太不能相信了,他讲话讲三句之后就不靠谱了,完全是一个疯狂的老顽童嘛。”王德威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