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雾霾为何治理难?


导读:资源和环境容量两个枯竭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二选一,应该追求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系统工程,两者不可偏废。

  2013年的第一场霾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是留在人们心中难忘的情结,在雾霾弥漫的日子里忘不了霾进心肺里的感觉。

  2004年的第一场霾比以往来的要晚一些?风让人忘了雾霾肆虐的情结,在飓风猛烈的吹拂下享受了心肺里清爽的感觉。

  面对频繁和更加严重的全国性雾霾,笔者无奈地效仿著《2002年的第一场雪》,期盼着苍天不要发怒并多恩赐些猛烈的飓风,使无辜的人们能多有一些心肺清爽的感觉。

  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众多研究机构对造成雾霾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研究成果指出,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烧煤、建筑扬尘、工业喷涂、域外污染和其他等6项组成,不同地区仅有些许的不同。在北京分别是22%、17%、16%、16%、24%和5%,在上海分别是25%、21%、10%、15%、20%和9%。

  在剔除域外污染因素后,70%-80%的污染源全是本地贡献,而且在众多因素中,机动车、工业喷涂又与大力发展家用轿车产业的国策有关,燃煤取暖和建筑扬尘又与城镇化有关,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显露出一只有形之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压缩过剩产能运动的深入,这种外部性还在进一步恶化着环境。

  在雾霾肆虐的今天,污染者上缴了排污费,便可堂而皇之地继续排污。而收费者不仅没能让排污费的收支状况更加透明和更有效地用于治污,相反更有甚者却用排污费去追求更高GDP的项目,致使因这种事权与财权分离的状况助推了环境的恶化。2013年12月初的雾霾席卷全国25个省,104个大中城市。安徽能见度只有10米,黑龙江、河北为50米,堪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污染事件。

  即使想效仿古人焚香祭天,祈求上苍息怒。可上苍若问:即使我让风婆云童撒酒疯,施风布云驱散雾霾,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雾霾去哪里了?

  该如何回答?沉默?沉默?还是沉默?

  上苍会怒斥:雾霾也应有其该去的地方。当不能妥善安置时,当积累到一定量时,总有一天它会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加倍地惩罚你们。

  事实上,在现代科学里,有一个名字叫“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又称环境负载容量、地球环境承载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一旦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后果极其严重。目前,大量重度的雾霾事件正在趋近安全的环境容量边界,走向环境容量枯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在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不考核GDP,同时提出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念。这些将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而非不顾条件盲目地招商引资,或过度开发本地资源。

  12月3日国务院也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他们将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

  尽管上述城市中有67个是国务院在2008年、2009年、2011年分三批认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且目前都是极贫地区,但仍旧归类到衰退型城市加以关照。这一做法凸显了中国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因此,在能源等资源枯竭与环境容量枯竭面前,我们似乎对前者的焦虑更大,投入的也更多。

  但是,面对这些生存难题,时至今日,各地区资源环境容量安全边界等指标和预警体系并不健全;与污染相关的事权与财权统一制度安排尚不到位,相关环保法律制度安排形同虚设;相关处罚金额犹如隔靴搔痒;能源资源资产价格和价值关系依旧严重扭曲,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内动力不仅普遍匮乏而且严重依赖政府减税和补贴。

  凡此种种,严重制约着对包括雾霾在内的环境容量枯竭治理等问题的解决。

  在面对资源和环境容量两个枯竭问题时,绝不是简单的二选一,而应是追求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系统工程,两者不可偏废。

  

  本文刊于《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