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情景歌舞《长恨歌》旅游品牌的想法
赵临龙
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这些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为西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西安境内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的有84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其中不少是稀世国宝。这为陕西成为旅游大省和强省奠定良好基础,但旅游品牌项目的打造,需要有文化的衬托和包装。像大型歌舞《云南映象》、《风中少林》、《大梦敦煌》作为云南、河南、甘肃的旅游文化形象,很好的推动了各地的旅游发展。
陕西也不例外,精心打造了一部具有历史性、艺术性、民族性、观赏性和强震撼力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成为今成陕西旅游新名片。
2005年,陕西旅游集团耗资5000万人民币,历时1年全力打造的大型户外情景舞剧《长恨歌》,于
一、《长恨歌》的新突破
《长恨歌》是一部依托传统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的精品舞剧,也是一个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与旅游联姻、经济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此,“《长恨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课题组,从5个方面指出《长恨歌》的新突破:
1、在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上有了新突破。《长恨歌》改变了传统文物旅游景区以保护观光为主的经营模式,使传统景区从单纯的文物古迹观赏式旅游升级为历史文化体验式旅游,丰富了华清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产品及项目的附加值,提升了文物旅游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价值,开创了发展“遗产产业”,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成功的范例。
2、在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传承方式上有了新突破。《长恨歌》以一种鲜活生动、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受众自愿参与中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润物无声地宣传弘扬,创造了以一种现代时尚娱乐角度演绎和解读厚重历史文化的新模式,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在文艺精品的创作导向上有了新突破。《长恨歌》以满足游客高档次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进行文艺生产和创作,突破了多年来文艺精品创作以评奖和各种接待型展演为目的的误区,使文化精品工程能够贴近市场、走向大众,实现了文化为大众服务的创作目的。
4、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突破。《长恨歌》的推出,突破了传统舞剧以室内观赏、固定舞台表演为主的形式,把历史舞剧的演出和观赏放置于实景山水之间,运用现代声、光、影音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舞剧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改变了舞台剧等高雅艺术曲高和寡的现象,拓展了舞台剧在声、光、色、布景、影音技术运用上的思路和空间。
5、在文化项目的品牌推广思路上有了新突破。《长恨歌》没有沿袭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主要靠旅行社推广促销的常规做法,而是综合运用旅行社线路、强势媒体品牌节目展演、商务政务活动推介、网络宣传、节庆活动促销、市民直通车、大篷车外地巡演等形式,包装推介文化项目,形成了市民游客文化旅游消费与商务政务活动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此,《长恨歌》成了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答案正确的选择题:“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二、《长恨歌》作为陕西西安旅游名片的缺陷
《长恨歌》以“旅游资源+文化创意”模式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强化了临潼华清池国家
1、《长恨歌》无法构成《印象·西安》的旅游精致名片。作为城市旅游文化名片,需要歌舞剧来打造。像《印象·刘三姐》,由著名导演张艺谋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而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从
西安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从周至唐,先后经历周、秦、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近1100年。单用一场精美的盛唐《长恨歌》,是无法反映西安这个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全貌,难于构成《印象·西安》的城市旅游精致名片。
2、《长恨歌》不能显示出文化区域的独立特征。作为城市旅游品牌的歌舞剧,必须展示本地区域文化的特征,这样才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2005年,张艺谋及其团队历时1年多编排完成《印象·丽江》,
歌舞剧《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由纳西族、藏族、白族、彝族、苗族、普米族等10个丽江世居少数民族520名演员及100多匹丽江矮马冲入剧场,他们奔跑、吼叫、高歌、喝酒、划拳、恋爱、殉情……,在土红色圆形舞台裸露在阳光下,空气中有酒味、花香和马匹牲口的浓烈汗味,雄壮的鼓点响起。演出分为《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六大章节。在彻底打破室内剧场形式之后,这台置身露天的大型原生态演出显示出强劲的艺术张力,向人们讲述着逼近真实、逼入内心的“丽江史诗”。
3年来,《印象·丽江》公演风雨无阻,已逐渐成长为丽江当地最负盛名的旅游文化演出之一。2008年共接待观众60多万人,门票收入6700多万元,创造利税3000多万元,实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精彩突围;2009年以来,这台大型实景演出的观众总量比去年同期递增200%,截至2009年3月,《印象·丽江》累计演出1300多场,销售门票100多万张。
尽管《长恨歌》也是室外互动的歌舞剧,但它受剧目内容的限制,很难将西安的文化区域特征展示出来,给旅客留下深刻的西安文化的独特元素,形成西安印象。
3、《长恨歌》不具有独立的文化品牌影响力。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在20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了同名的《长恨歌》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共增印22次,销量超过五十万册,并有中文繁体和英文、法文版行销港台澳、东南亚及全世界。而且王安忆的《长恨歌》问世以来,获奖数项:1998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列全国百名学者、评论家评选九十年代十位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最有影响的作品双榜首;2001年12月,王安忆被马来西亚《星州日报》评选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及全球最杰出华文作家。
2005年1月香港导演关锦鹏,将《长恨歌》拍成同名的电影,2005年9月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并获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艺术交流奖。2009年,北京舞蹈学院打造的国标舞剧《长恨歌》于
从这里不难看到,文学小说、电影和舞剧《长恨歌》对陕西旅游文化代表形象的大型情景歌舞《长恨歌》的影响,削弱了西安的《长恨歌》作为独立的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长恨歌》旅游歌舞剧的思考
1、《长恨歌》要成为西安的旅游名片,关键是突出西安文化的区域性。旅游歌舞剧《云南映象》、《风中少林》、《大梦敦煌》都能让人们非常清楚的知道旅游的所在地,分别是云南、河南、甘肃,自然对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恨歌》对于文学修养较弱的青年人来说,并不一定知道故事发产地在西安,自然对陕西的旅游发展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认为将陕西旅游文化代表形象的大型情景歌舞《长恨歌》更名为《长安恨歌》,就能使更多的人知道故事发产地为古长安———西安,而且避免了《长恨歌》作品的不唯一性,利于提升西安“《长恨歌》”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这对推动陕西的旅游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印象·西安》旅游精品的形成,根本是具有品牌意识。《印象·刘三姐》成功在于,将世界级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风光、世界级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张艺谋等三个“世界级”超强组合在一起,在美丽的漓江河畔,创造性地打造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而《印象·丽江》为云南的旅游业注入了鲜活的文化要素,诞生出新品牌的关键,是粗犷原始的丽江原生态文化的挖掘,浓厚的民俗特征形成具有生命力极强的“品牌效应”。
《印象·西安》的旅游品牌打造,必须在文化区域特色上下功夫。文化区域特色,是强调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文化差异,是这个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创意,就是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张扬自身文化个性,打造文化品牌。当人们谈起陕西旅游文化,就会自豪地提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大雁塔、碑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延安革命圣地、西安事变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以秦腔、农民画、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法门寺、楼观台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黄陵祭典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及以华山、壶口瀑布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文化品牌……。
但,陕西文化资源也面临蚕食的危险:黄帝文化产业区落户河南、秦腔文化博物馆花落兰州、丝绸之路起点变成了洛阳,就连陕北民歌《走西口》也成为山西的“民歌”……。因此,《印象·西安》的旅游品牌的形成,关键是具有品牌意识,就是突破传统的思维观念,彻底打破仅仅停留在资源优势自满的欢乐之中,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转的特色优势尽快变为文化旅游产品,变为文化旅游品牌,成为构筑《印象·西安》的重要元素,恢复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古都的影响地位。
3、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途径是利用古代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文化旅游城市武夷山,也是通过舞台剧打造旅游品牌。他们的大型精彩歌舞《武夷神韵》,尽管是一场室内的观赏舞台剧,但他们用历史的手法,让旅客穿越时空隧道去探访闽越王国的盛世丰采,融现代的杂技、魔术表演,展示出武夷人的勇敢和智慧;蛇舞、蝴碟舞以及猴群狂欢,勾绘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的世界自然遗产,并随着舞台的竹伐在玉女峰背景下的滑动,将武夷山的旅游优势资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红袍”茶文化的隆重推出,人们从“闽越王国人”的广告语:在2002年11月广州茶博会上,
《印象·西安》旅游品牌的打造,应将历史文明古都、现代高科技生产基地以及生态自然休闲之城,通过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法,将现代人引入历史辉煌的古都西安,恢复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古都的世界“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郭 青,历史舞剧:《长恨歌》轰动旅交会[N].陕西日报,2008.4.11.
段亚明、曹敏杰、张雅丽,《长恨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N].陕西日报,2008.1.17.
蒋桂斌,《印象·刘三姐》缘何成为文化产业成功“范本”[E].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09.5.2.
陈 鹏,《印象丽江》:以雪山做背景、用蓝天做幕布的旅游文化精品[N].雲南日報,2009.4.1.
赵临龙,大型情景歌舞《长恨歌》的一点思考赵临龙,更新绿色经营理念推进安康旅游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