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发改委近期披露,预计2013年广东GDP增长8.5%,成为全国首个突破6万亿人民币大关的省份,也是首个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省份。就在广东、江苏等省份“富可敌国”的同时,包括广东、浙江、江苏以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的人均GDP也超过或者逼近一万美元大关,正进入了国际上所说的“中等发达国家阶段”。
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这意味着,目前已有包括京津沪、浙江、江苏与内蒙古在内的6个省市区进入“发达状态”。
就在各省市为人均GDP进入“一万美元俱乐部”弹冠相庆的同时,一些专家们直白的认为,中国多省份人均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年经济增长较快,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对内不断贬值的结果。一些发达国家在人均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社会民生等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但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仍很低,产业结构变化也不大,离真正“发达”距离尚远。
与专家的谨慎相比,网友们更是吐槽,认为官方数据只长骨头不长肉,自己没有享受到多少经济增长的硕果,自己收入距离人均1万美元还很遥远,拖了大家的后腿。事实上,发达国家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一般可达55%,但目前国内很多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一边经济高速增长,而一边民众幸福指数低下的呢?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房地产开发、外贸出口拉动为主,所以居民实际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正是由于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他们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增长,这就是外界常说的“只长骨头不长肉”的原因所在。
再者,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很明显。近年来,国企、央企依靠其垄断的资源优势,在效益逐年提高的同时,也同样对其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进行了大幅调整,而民企和外企职工收入虽有增长,但增幅较缓。所以虽说感觉上一些发达省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基尼指数拉得过大,造成绝大多数人对自己居住的省市已经进入“发状状态”感到莫名其妙。
其三,物价上涨过快,生活成本压力增大,让人觉得即使进入了“一万美元俱乐部”,生活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截至今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的余额已达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M2的增速超过了央行年初制订的13%的目标。
目前中国M2的余额是GDP的2倍,这就意味着原来一元钱的货币相对应的商品价值也是一元钱,而现在一元钱对应的商品价值只能是5毛了。所以央行货币超发现象严重,既是对过度依赖出口模式的质疑,也是对结售汇制度的拷问。如今真实物价上涨过快,虽说民众收入有所提高,但是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的攀升。
有部分网民指出,自己年收入虽然达到了1万美元以上,但是中国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成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房租每月2500元、给父母寄1000元、孩子上幼儿园及其他开销1000元,剩下的2000多元,自己再怎么省,也得花掉几百元,每年存钱数量已经有限,这点收入哪里够花?”
最后,中国的民生保障方面有待加强,发达国家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是55%,余下的一大部分是给政府拿去,他们的政府将GDP的很大一块投入到民生保障领域,这也导致了欧猪5国福利透支过度,最终引爆欧债危机。而中国不仅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剩下的一大块蛋糕让政府拿去支付公务员工资、投资基建项目,而真正用到民生保障方面的却并不多。所以民众当然觉得GDP增长不少,而自己收获不多!
笔者认为,中国很多省市进入人均“一万美元俱乐部”并不值得高兴,因为经济增长的终级目标,就是要让民众分享到硕果,而目前民众对此却并不满意,这说明经济增长与民众的感受尚存差距。
所以,一方面要调整经济结构,让中国经济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提高迈进。另一方面,打破国企、央企垄断地位,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同时,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税收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在“控高、扩中、提低”上下功夫。最后央行要控制货币的超发,让国内真实的物价保持稳定。而唯有多管齐下,中国民众才能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硕果。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