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们要知道作为一个制造大国(made in china),制造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因而我们中小实体企业的生存状态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走向。二十多年来的“特色经济”成就了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在绝对数量上,中国被赋予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很多制成品出口占到了全球出口的一半以上。因为从理论上讲,中国拥有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不错,特殊的体制结构,让城乡分割的制度造就了中国将在很长的时间里拥有廉价的剩余劳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要说这个因素可以全然解释中国成为制造业的逻辑,则是有问题的。因为,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在这个地球上不仅仅只有中国一家。
因此,拥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并不是世界唯一。另外从资本结构上来讲,发展制造业是需要更多强有力的资本来支撑的。通常在一个国际资本稀缺和金融受到政府严厉管制的国家,制造业要么得不到发展,要么就是在建设一个严重畸形的工业结构。中国和前苏联独联体等国家,长期以来依赖政府高额资本投入,最终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以重化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导的自我循环的工业系统。根本制造不了可以出口的高端产品,只能利用低成本优势混迹于低端产业。尽管已经有了70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俄罗斯和东欧国家至今仍不能算是制造业主导的经济体。在国际上,他们依然没有高端制造的能力和优势。
那么今天我们除了因为有廉价劳动力这一个因素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让我们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呢?很简单——土地!土地公有制导致地方政府可随意分配土地资源给制造企型业。因为在GDP政绩考核的驱使之下,地方官员非常有这个动力来大搞土地经济。所以无论是在危机前还是在危机后,我们每年都能在各类媒体中看到,因为某某地方强拆导致暴力抗法、甚至自焚。危机前土地资源分配更加倾向于制造业;危机后则更加倾向与地产业,特别是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出台之后,地方政府更是疯狂的大搞土地财政。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制造业的老板们感到这一块是越来越难做(原因就不再重复了,之前的文章都有提到),避险情绪被点燃。很多实业家拿到地后第一件事,就去搞房产,继续建设工厂投资设备的愿望大大降低,因为搞房地产赚钱来的快啊!因此,土地是危机前中国制造规模快速上升的源头,也是危机后房地产继续发烧的核心问题。
从理论上讲,制造业的发展是需要依靠技术驱动的。但不好意思的告诉各位,在这里真正埋头搞科技攻关、二次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从本质上说,技术研发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但是,由于今天的各种技术可以跨国转让。因此,对于那些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的国家来说,技术并不是发展制造业的障碍。所以,当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事和发展制造业,这就有了制造业全球链现象。因而产生了制造业国际分工,把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拆解,其实就是让低端加工与其他链条分离。最后,我们看到中国制造业被死死的定格在了低端产业上。国际分工让我们把制造业的其他非制造环节让欧美来做。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关键零配件,渠道物流,统统拱手让给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我们自己在付出大量劳动力、原材料、环境资源等各种成本之后,却在这种国际合作中获得很小一块的利润
虽然,利润微博,但毕竟还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廉价劳动力+土地缺一不可,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强力的支撑点。那仅仅就这两个条件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你最终生产出来的大量制成品,要找到能消化的买家啊!好了,问题简简单明了化了——美国用印出来的美钞来换你制成品,一换就是十多年。而我们的换到手大量美元后怎么办呢?作为外汇储备,中投汇金有对外投资和收购资产的冲动;作为外汇占款,央行是要相对应印制人民币对内发行的(基础货币)。如央行收到1亿美元外汇,按照现在的外汇牌价就要对内发行6.3549亿元人民币,然后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添上一笔——叫负债!央行欠了谁的债?包括你我他在内,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臣民们。告诉各位,如果你们有看过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话,你们会深刻体会到央行的“鸭梨”不是一般的大。
因此,廉价劳力+土地财政+出口换汇=中国制造。也就是说,我们用廉价的劳动力,政府买卖土地和货币当局对内负债换来了今天制造业大国的招牌。这就是作为“世界头号发动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