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双十一的输家和真正赢家


   2013.11.11光棍节,一年一度的淘宝双11。这是盛况空前全民参与的超大型网络购物狂欢节,这是淘宝宣称的“中国消费者节”。

   20101112年的双11,淘宝支付宝成交金额,分别是952191亿元,今年高达350亿元!这是150家沃尔玛一年的营业额,这是35000家品牌服装店一年的营业额!这是火箭般的速度,这是超级航空母舰的规模!

   似乎这是商家、消费者、物流配送方以及淘宝所有参与者多赢的狂欢购物节。

   对于商家,双11当日的营业额剧增,一天卖了平时一个月乃至半年的量;对于消费者,双11当日能淘到低价实惠的商品;对于物流配送方,双11及随后的半个月内,日均发货包裹暴涨数十倍……

    真的是多方共赢吗? 

    对商家而言,当日营业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细水长流的销售额,是稳定增长的利润。双11的脉冲销量,是以双11之前之后的冷清和萧条为代价的,是大部分顾客需求存量的转移而已;双11的营业额是牺牲企业的正常利润为代价的,淘宝双11要求商家当日参与活动商品的售价必须是过去30天最低价的8-9折,而淘宝商家的正常净利率为10%-20%,简单讲,商家双11的营业额是没有利润的,白干了!还有大量预测不准的库存单品,双11之后半年一年内的都消化不了。

   对消费者而言,表面上买到了便宜的商品。但是顾客得到的仅仅是额外10%-20%的优惠(淘宝标识“以专柜价低于5折售卖”,是专柜价不是正常成交价的5折哦,业内人都明白,专柜价从来都是虚标的),但是付出的是:通宵达旦的抢购,旺旺沟通/确认/支付过程中无奈的等待,焦急等待到货却等到往往是“超买退款通知”。消费者最多节约了10%-20%的货币成本,但是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从营销学顾客让渡理论角度分析,是典型的得不偿失。

对物流配送方而言,要招聘数倍额临时快递员,要临时扩大数倍的仓储和配送车辆,打破了企业正常运营的标准资源配置,无益于企业效率和效能的提升。双11造成物流短时间之内迅速膨胀、积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物流积压的状态仍不能缓解。物流方为了争夺大单客户,还不惜代价的降价,个个哭诉:瞎忙活,不赚钱。

   对各参与方(包括淘宝本身)的员工而言,打乱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双11的备货、订单和发货,上千万员工几天几夜加班加点,需要比平时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骤然高强度的工作量。透支了员工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员工工作满意度。

    对社会而言,双11当日集聚了前后两个月的购物需求,让商家的仓储、物流、客服直冲瓶颈,造成不可承受之重。双11,在本来可以平滑的有规律的销售曲线上人为地制造出来"网购尖峰",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唯价格是从的陋习,不利于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良性的发展。

   对商业地产而言,这是长期的利空。电子商务引发线下大量实体店的倒闭,从而引发商业地产租金的下降,最终倒逼商业地产价格的下滑。马云在新闻发布会豪言:双十一的数字,让房地产商感到震撼!网购市场的力量会将商业地产的价格打下去!

   11的输家很多,真正的赢家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淘宝以及背后的阿里巴巴股东。

   每年双11,是淘宝创造的购物狂欢节,也是淘宝聪明的事件营销活动,无数的媒体报道淘宝双11的盛况,给淘宝节约了无数的广告费。今年双十一当日,300多家中外媒体驻守淘宝现场,期间发出的各类新闻报道不计其数。11.12日,百度关键字搜索“淘宝 350亿”,相关结果高达3100000个!中国有那个购物节能引发如此巨大的新闻传播量,或许只有当年苹果乔布斯的新品发布会与之媲美!

淘宝每年公布的双11交易额,都让传统品牌商胆战心惊。双11购物狂欢节是新经济、新的营销模式的大战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大战,是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今天不走电商之路,明天无路可走!”。无数的传统企业深受刺激,痛下决心进军电子商务进驻淘宝天猫平台,给淘宝带来了大量优质知名品牌。

淘宝要求商家双11当日商品以过去30天最低价的8-9折销售,但给天猫的技术服务费(即天猫提成,约占商家成交额的2%-5%)一分也不能少。双十一当日,350元成交额,1.7亿笔成交量,至少淘宝带来10亿元的利润,真正的财源滚滚啊。

以淘宝为核心盈利源泉的阿里巴巴,2013年二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其总营业收入达到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61%,净利润达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连续三个季度超过腾讯。新季度因为有双11节的巨额营收,阿里巴巴必然超越腾讯而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淘宝双11,人为制造出来的“网购尖峰”,人为制造了仓储、物流、客服、售后的瓶颈,商家、顾客、员工均不是赢家。

11真正的赢家是----持有阿里巴巴55%股份的兵不刃血、坐地收钱的外资股东(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