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如何成功转型


 近日,中国改进型三代机歼-10B量产机亮相,标志着歼-10系列生产已进入第二阶段。其实,不仅仅是歼-10,包括歼-11B、“枭龙”、“飞豹”全部出现了最新改进型,这标志着中国三代战机开始进入后期型阶段。

 
 
 
目前,中国仍有近千架二代机歼-7、歼-8在役。中国国产歼-10、歼-11生产装备已有数百架,但并没能完全替换掉这些二代机。事实上,这些二代机在编制上的彻底替换,可能要靠歼-10B这类后期型三代机来完成。
 
 
 
当前世界各国的三代战机,也包括一些三代半战机,一直没有中止升级改进的步伐。F-15A/B、F-16A/B、F/A-18A/B、F-14A、米格-29A、苏-27SK等,都属于三代机早期型,这些战机在现在看来都已经落伍。以F-15为例,先后推出过F-15C/D/E等改进型,以及K/SG/SA等出口改进型,航电性能、武器性能和发动机推力都在不断提升。即使欧洲先进的“台风”战斗机,也不断推出升级措施,前后期性能差别很大。
 
 
 
近年来,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成为三代机升级的核心措施。有无AESA雷达,几乎能形成战斗机的半代之差。包括美军主力战机以及欧洲三大战机,都把AESA雷达作为最关键的升级内容。
 
 
 
从性能上看,中国现有的三代机歼-10A、歼-11B、“枭龙”等,大致相当于三代机中期型水平,均装备有脉冲多普勒雷达,这属于多数普通三代机的典型配置。但面对外国最新的三代机后期改型,例如装备AESA的韩国F-15K和印度“阵风”,中国现有战机已面临性能上的劣势。
 
 
 
因此,歼-10、歼-11等中国三代机的升级工作有很强迫切性。尽管歼-20已开始试飞,但三代机的升级工作却不能停止。特别是与歼-20相关的一些四代机技术,更需要提前应用于三代机的改进。
 
 
 
从改进内容上看,歼-10和歼-11均以提升航电系统为主,特别是改用AESA雷达。AESA雷达不仅可大大提高探测距离,而且可集成合成孔径技术,加强复杂地形探测能力,同时有效提高电子对抗能力,相对于多普勒雷达是本质的提高。而“枭龙”和“飞豹”的新改进型,则可能以进一步加强多用途作战能力为主,后续改进也不排除增加AESA雷达。
 
 
 
未来的几年,歼-10后期型、歼-11后期型、“枭龙”后期型、“飞豹”后期型可能将较大批量投产,而各前期型均将停产。这些后期型三代机将在编制上彻底替换这些二代机。这个阶段将是中国从三代机向四代机过渡的阶段。歼-20正式服役后,大部分二代机预计将被淘汰,形成梯次换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