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往事



吃饭往事
   
 
 
文 / 林森
 
【原创】春情·秋思  题咏夏日晚风(唱和)(音画欣赏·149) - 钟灵毓秀 - 钟灵毓秀的博客
 
 
 

 

  小时候,作为农村人,吃饭只是一种维持生存的必须。如今要回忆,也记不起曾经吃过什么比较特殊的东西。就是吃饭而已。什么饭,一馍一面。馍与如今街上饭馆的圆形馒头不一样,用料不同,形制不一。农村人圆形的叫圆馍,方形的叫杠子,统叫做蒸馍。家里的蒸馍,不用麦面,或不纯用麦面。不用麦面,是因为麦面极少,逢年过节,或者来了重要的亲戚,才能擀一顿面条,解解馋,哪里有用来蒸馍的奢侈。蒸馍都用高粱面、玉米面。高粱面黑,又名红馍,玉米面黄,则名其为银。但高粱粘性不足,难以成形,故而蒸馍时,要么就松松地捏一个团子,要么就用粗瓷碗摇成一个个近似圆形的疙瘩,大火一蒸,在蒸汽中露出脸来,黑红黑红,吃起来恰同嚼蜡。玉米面强过高粱,味道还差强人意,颜色也比较诱人,但一样不好造型。因为难做且难吃,于是发明改进。玉米面、高粱面混蒸,里面高粱,外面玉米,一层一层,叫黑白套;麦面和玉米、高粱混蒸,外面麦面,里面高粱、玉米,叫金银裹。金银裹最好吃,是农村孩子的念想。与馍同类而不叫馍者,好像有饼子和块子。所谓饼子,是将高粱、玉米面拍成饼状,以利操作。一般是纯粹的面粉,家境稍好的,则杂以柿子、柿皮或野菜,增进味道,便于下口。所谓块子,是用玉米面发酵后做的产品,味道略甜,如有条件,加点糖精,便是美味,如同现在所说的发糕。另外,起着丰富花样、调节口味作用的,有用糜子面蒸的窝窝,偶尔吃吃,以补不足,倒像西方人饭后的甜品,美化着单调的生活。
  面就是面条。面条手工去做,只能用麦面,于是吃的很少。从田间地头回来,手忙脚乱地擀上一案,当当当一顿刀功,细韧柔长。煮熟了,盛到碗里,调盐加醋,醋是自家用烂柿子酿的,味道正宗,好一点的,便有一钵油泼辣子,红红地加足了,吃得满嘴满心的香辣,身心舒泰,每一个毛孔都得到满足。没有什么佐菜,就是一碗面条,当今人肯定吃它不下。但那时候还是个稀缺,有一点的吃了美死,没有的看了馋死。至于玉米、高粱面,手工不能擀开。但农村人有的是办法。摊交团,漏鱼儿,压饸饹,也吃的有滋有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电动的轧面机,玉米、高粱可就更加流行,大行其道,农村人美其名曰:钢丝面。很好吃呀!记得我们年岁还小,常常在别人轧面时,偷偷躲在窗外,一杆子面挑出来,晾风,趁人不备,就揪下一捋来,跑到没人的地方,吃个痛快。有些大人啬皮,逮住了,皮肉上便挨些苦楚;有些大人宽厚,看见了骂两句,倒也无可奈何!
  然而,以上所有,便是富足人家。如我一般穷家小口的,如无饿死之忧,便有断顿之愁,能有一口馍吃,哄哄肚子,就很满足了。至于菜油肉蛋,那是想也别想。那个时候,农村人压根就没有菜的概念;即使如今,农村人又有哪个对菜开始讲究了呢?农村人所说的吃饭,就是用蒸馍和面条填饱肚子,维持着生命慢慢度日,仅此而已。

【原创】春情·秋思  题咏夏日晚风(唱和)(音画欣赏·149) - 钟灵毓秀 - 钟灵毓秀的博客【原创】春情·秋思  题咏夏日晚风(唱和)(音画欣赏·149) - 钟灵毓秀 - 钟灵毓秀的博客
  让我现在还想不透的是,那时候为什么没有粮食?好像遍地都是庄稼啊;那时候为什么没有麦子?好像遍地麦浪滚滚啊;为什么要吃就吃着高粱、玉米?好像种的是五谷,粮食各种各样啊。即使到联产承包后,家里麦子多了,好像也没有蒸过纯白的馍馍,如同街上所卖。磨面的时节,家人就反复叮咛,是“一萝儿到底”,要磨尽磨扎,一点不得浪费。所谓“一萝儿到底”,就是不留麸皮,全造成面粉。这样,蒸出来的馍馍,是麦面,不黑不白;擀出来的面条,有长度,不香不韧。即使到现在,大多数农村人,还是这种吃法!那时候我小,想不透;现在年龄大了,仍然想不真切。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的边上。小时候,我没有吃过大米。大米,在我眼里是一种神秘和稀奇。记得一次放学回来,家中无人。大冬天,寒风凛冽,加之肚中空虚,冻的吁吁发抖。一个人瑟缩在向阳的土坎下,就感觉着绝望而可怜。这时候,村上有一户人家,是从河南迁来的,看见了,就把我领到他家去。饭是大米做的稠饭。比稀饭稠,比干饭稀,介乎两者之间,是要当作一顿生力饭吃的。没有什么菜蔬,每人一碗满满的白饭。碗是农村人用胶泥烧制的瓷碗,黑的油光发亮;饭是洁白如珠的大米,白的耀人神魄。一种极强烈的对比,一种极其温暖香甜的美味。我的印象如此之深!多少年过去了,那一碗白白的米饭,仍不断地在我的心灵深处晃动,让我突然想起很多,突然感喟很多!这一家人后来迁回了河南,至今我已记不清他们的音容,但这一碗饭,碗后的手和心,却突然就浮现出来,刷新着逐渐尘封的灵魂。
  上初中时背馍,用网兜一装,送到灶上加热。及到吃饭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惊呼。馍白一点的,就不见了,不知已被谁偷偷地囫囵吞下肚去。来的稍有点迟了,却发现笼中已空,想吃也没得吃了,跳脚半天,也只落得空腹而去,没有办法。学校用一个大锅烧水,半滚不滚。学生排一个一字长队,落后的只能看个锅底。那时候就觉得站在一边监队的老师,威风凛凛,胜同天人,呵呵斥斥,可以叫人插队,可以逐人出队,敬仰有加而且羡慕的狠了。好像一次吃饭,没有打到开水,就去炉灶后面的水房,舀一口生水喝。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水池,以我当时的身高,恰好没顶。近前一看,只有半池清水。我便攀着池沿,尽力探下身子,去够水面,不知怎么着,忽然一下,就整个儿翻进了池子,半截身子全部浸在水里,愣愣地发呆。猛然醒悟,赶紧手忙脚乱地爬出,一溜烟就跑回家去。那时候心里害怕,害怕同学看见,说我污了大家要来饮用的净水。就是害怕这个。即使多少年过去了,一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仍然能够体味当时所感觉的这种害怕。至于几乎淹死的后怕,只是后来才感知的一种余悸!
  高中时学校有灶,大多数同学都用饭票打饭。而能够用上饭票,对我来说正是一种梦想。家里磨的面粉,据说不合格,灶上不收。就只好还去背馍。学校在县城,家在农村,翻山涉水,五十多里。每周六放学,步行回家,星期天收拾一包各色馍馍,依然于晚自习前步行归来。没有母亲,只能自己操办。不会做菜,去地里采一把辣椒。同学也有背馍的,但家境虽穷,母爱充溢期间,馍有烙有烤,既无冰凉之虞,又无发霉之忧,另外最次还有一罐咸菜,以佐餐饭。我没有过高本领,只能因陋就简。颇觉凄苦,但以食为天,也就习以为常。灶上卖菜,有一种豆腐汤,五分钱一碗,后来好像长到了一毛,我已记不太清。自己精打细算,量体裁衣,规定每周只能吃两次,补补营养。实在感觉营养不够,就去商店买一毛钱的高粱饴,十个,保存起来,精力不济时吃一个,聊作补充,倒也蛮有效果。一次,挤挤搡搡,好容易杀出一条血路,买得一碗,谁知被人一挤,洒的仅剩半碗。一怒之下,就顺手将半碗汤泼在了肇事者的脸上。周围一片谴责声,大意是说我心毒如蝎,想毁了别人的美容。就挨了一顿饱打。我一下子心虚,理亏词穷,只好忍着,以己身之痛讨个别人舒心。事后就检讨自己,真的这样用心险恶?待反复想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只是心疼这一碗汤,心疼这五分钱罢了。学校没有饭堂,大部分学生都是就地而蹲,少数人则趴在各种房子的窗外。冬天最难熬,放学后,急忙去挤出一缸开水,将冰冻的馍馍泡入其中,加点盐和辣子,就是一顿饭食。常常手足冰冷,嘴唇哆嗦,脚下跳舞,手中别扭,筷子如同巨椽,鞋袜就似没有。如逢雨天雪天,一街两行,黑压压一片,全部蜷缩于屋檐之下,冷饭入口,求学心热,却也正是一种别致的风景。
  大学时,父亲也已亡去。虽孤身一人,幸喜饭食却有了保障。学校每月发饭票三十斤,菜金十五元。每天一斤,两天一元,就感觉很富有的样子。但可能是到了长身体的季节,总是有饥饿的困窘。然而凭了自己小小的心眼,身体竟也没有告了匮乏。一是同学的另眼相看。正吃着,就说自己饱了,自己不爱吃,总之种种理由,将自己的菜盆扣到了我的碗里,我老实不客气,也就一扫而光,撑得肚圆。二是学校的另眼相看。每月增加十五元困难补助,达到了一天一元的水准,很小康了。三是精心研究打饭的技巧。不打贵饭,不吃零食,坚持标准,决不突破。不吃米饭,一则觉得米饭不够抗硬,不能耐饥;二则饭盒不够,先打米饭再盛菜,量都少了许多,有点吃亏。于是,以饭盒为专用菜盒,多少总占一点;以蒸馍为主要食品,谁也无法克扣。这三着,一环扣一环,饭食有了保证,毕业证自然到手。记得一次,去灶上买馍,可能人多的缘故,我给了饭票,工作人员却忘了给馍。我站在一边傻等,醒悟后再去讨要,工作人员却不愿认账,认为我想吃白食,无理取闹。就差点打起来。后来同学问我:只有两个馍,值得吗?我自圆其说:这是为了名誉和尊严。事后一想,其实还不是为了两个蒸馍!人说穷人眼角小,正是。
  如今生活好了,非但衣食不愁,有时酒足饭饱之时,想的倒是节食、减肥。家中的饭,做成上桌,儿子总是挑三拣四,这也不好吃,那也难下咽。就滔滔不绝,说一说自己的吃饭往事,起一个现身说法、教育后辈的意思。待到说完了,从儿子亮晶晶的眼里,却分明看到的是“不信”二字。
  饭食天天吃,记忆有往事。就巴巴地写出来,权当给自己留一份档案,必要时,体会一下生命的乐趣!
  
 ---- 2007年10月16日


 
【原创】春情·秋思  题咏夏日晚风(唱和)(音画欣赏·149) - 钟灵毓秀 - 钟灵毓秀的博客

 
 

 
.
 

                          

 

 

 

 

  贺《幸福路1026号》建圈三周年盛典【芳菲原创】 - 雨燕芳菲 - 雨燕芳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