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均、沈子刚——民主革命史册应写上他们的名字
刘勇先
平利县“五峰书院”,先后有两位教师参加过民主革命,他们是胡均、沈子刚。
清嘉庆初年,平利绿营千总王瑛,调升岚皋任都司,其在平利县的大院瓦房,被平利县租赁建为“五峰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平利籍河东总督李逢亨告老还乡,以己蓄薪俸将王瑛宅购献与书院。“五峰书院”,解放后改为城关小学。
胡均(生卒年不详),字鼎臣,平利县城人,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乡试第二名,荣称亚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平利县胡均、洪祥麟、胡永荣、刘光锐四名举人进京参加会试。
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旧时举人参加会试,都是坐公家的车进京,故“公车”成为“举人”的代称),反对同日本议和,主张迁都抗战,请求变法。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组织强学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平利在京的四名举人胡均、洪祥麟、胡永荣、刘光锐亦积极参加了上书。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坚决反对变法维新,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变法运动失败。平利县参加上书的4名举人,洪祥麟在开封被杀害,胡永荣、刘光锐下落不明,胡均秘密逃回原籍。因平利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信息闭塞,胡均幸免于难。他主讲于“五峰书院”数年,训迪不倦,成就人才甚众。著有《养拙山房》。
胡均、洪祥麟、胡永荣、刘光锐等4名举人,应是陕南民主革命的先躯。
沈子刚(1914~1988),家派葆祥,单名毅,字子刚,以字行,平利县城关人。早年考入———陕西省艺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12月上旬,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并屠杀当地抗日青年,于是张杨于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沈子刚和一些进步学生上街游行,拥护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沈子刚毕业后,省上曾推荐他任洋县县长,他谢绝从政,回家乡“五峰书院”教书,教音乐、美术、劳作等课程。他又是平利文体工作的多面手,田径、篮球运动,他既是教练,又是运动员;在音乐方面,他一面讲乐理,一面又可演奏多种乐器;雕刻、治印也是行家里手;更擅长国画山水、花鸟,书法小有名气(见图一);也是陕南少有的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画的漫画《国耻》(见图二)、《末日》(见图三),揭露汉奸汪精卫的无耻;痛击日本鬼子残酷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在中国人民的抗击下,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就要到来。
解放初,沈子刚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5师驻平利县文工团。后因部队整编,文工团撤销,他又因年龄过大,辞退回家。晚年他靠雕刻、治印养家糊口。1988年病故,享年74岁。
(作者地址:汉滨区张岭水电三局;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