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格局为何会被固化


革命就是强行改变财富分配格局。如果不是强行,而是由市场经济制度自行决定,可以说,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说法几乎总是成立的。
在去年的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立志深化改革,其中一项改革目标就是要打破过去三十年形成并高度固化的利益格局。但是,深化改革的主线依然是市场化改革。殊不知,市场制度只能强化利益格局的形态,而不是打破和改变。市场化的结果只能是贫富分化,而不可能是共同富裕。共产党搞市场化,背道而驰。
为何在市场制度之下财富格局会被固化?原因就是市场所依据的运行规则,这条规则就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投资法则。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就是在市场上是资本说话,而不是人头说话,一大群人投资量不如一个人多,这一个人就是董事长,就是老板,其它的只是小股东。所以说,凡是搞市场经济的国家,谈论什么民主,纯属忽悠。市场化的国家,只能是“财主”——财富做主,而不可能是“民主”——多数说了算。经济学家有一个“货币选票”的说法,也就是在市场上是用钞票说话的,不是按人头说话的。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换句话说,就是不投资不能获利。民谚说,无功不受禄,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是什么人在投资呢?当然是有资本的人在投资,也就是有钱人在投资,是富人在投资,这个投资在投放之前,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投资人的“禀赋”。而没有资本积累的人则属于穷人。因此,基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法则,富人有投资能力,也就有获利权力,富人的财富因获利在增长,之后也就变得更加富有;另一极,穷人没有投资能力,当然没有获利权力,相对于富人的越来越富,穷人则就相对地越来越穷。从而形成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的现象。

去年,林毅夫力主投资,受到很多人批评。但是,在搞市场化的中国,难道还可以建立起不投资也获利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吗?

 
显而易见,市场化只能固化贫富格局,而在市场制度框架之下,任何打破贫富格局的举动,都是违背市场法则的,因为市场制度是建立在财富私有权被尊重的政治制度之下的。可以说,利益格局自“禀赋”开始就被固化了。
以上推论成立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资本要用于投资才行,如果禀赋富有,不去经营不去投资,财富积累只是用于消费,资本不会自行增值,所以,民间有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富不过三代之说。但是,撇开富二代挥霍富三代堕落的情况不谈,只要富二代富三代把祖传的资本当做资本来用,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的论断还是成立的。
当然,可能有人注意到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只要投资就一定获益。但是风险对于大小资本是等价的,投资者又被称为“风险爱好者”,也就是说没有无风险的投资。民谚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而胆大者往往又是有钱人,兜里有钱胆子大,财大气粗嘛,所以富人投资更具冒险精神,投资就是富人的游戏。有资本的人更具有冒险精神,这一点也支持富者恒富的说法。
要想突破私有化市场化带来的利益格局固化,推力在市场之外,是非私有的力量。但这种推力只是改变财富的归宿,造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社会动荡(当然,也有人把这种动荡称为“发展”)。所以,建立能够抑制贫富分化的社会制度才是长治久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