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人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与不同的人合作共事。一个事业有时像是长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间会碰到困难和挫折,参与者可能动摇或后退。团结、凝聚跟从者,是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靠什么凝聚他们呢?除了自己的坚定,靠的是情感智能。
我们已往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成功中的作用。国外致力于情商研究的学者做过一些有趣的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情商在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过程中作用比智商更大;优秀的领导者同一般领导者的差距不在智商,而在情商。有个问卷调查得到近三百名CEO的回馈,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80-90%归于情商,10-20%归于智商。
还有一个可能使我们很多人意外的调查结果是,企业领导者的智商在人群中只是中等偏上,而情商则在上等。他们会看人,理解人,善用人,也能正确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情感激动、情绪亢奋的情势下,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比一般人强。
对这些研究结果的解读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情商比智商重要,或者我们应该让情商驾驭智商。情商和智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我们做决定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两者同时在起作用,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个大体的区分是,处理人际关系时情商为主,智商为辅,处理问题时,智商为主,情商为辅。
随着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性化的管理蔚为风气。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要用心管理,要管理人心。要关注人们的理想,利益,情感,情绪,帮助他们把生活和工作平衡起来。情感智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德和才之外,情商应该成为我们考察人才的第三个维度。其实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只是没有把它形成明文规则。我们选拔干部的时候,考察候选人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对待荣誉与责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难题,解决冲突等,这些都是情感智能范畴的内容。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情感智能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中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人不算很多,自觉认知并有意识控制自己情感和情绪的更少。
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有贬低情商的倾向。我们在忠孝难全时牺牲孝,国和家不能兼顾时放弃家,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忘记自我。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我们就更谈不上对人的情感尊重。我们看重“铮铮铁骨”,鄙视“儿女情长”,要的是“大丈夫气概”,讨厌“婆婆妈妈”。情商极低、没有自控能力的项羽、张飞、程咬金、李逵在文学作品里都是极有个性的可爱人物。他们的不近人情有男子汉气概来遮掩。他们那些滥杀无辜、鞭打下属、不分青红皂白的发作、对自己性情的毫无节制的恶行,轻描淡抹成可以原谅的缺点。知人善用的刘邦、刘备、宋江反被刻画成软弱无能的窝囊废!企业里张飞式的管理人员当然少而又少,但是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却是普遍存在。下级对上司敬而远之,畏惧,甚至有如老鼠见猫似的恐惧,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上级对下级拍桌子,破口大骂,无视他人人格,不好固然不好,我们见惯不惊,适应了!我们的选拔干部时,有德和才两个标准,践踏人的尊严被看成是工作作风的简单粗暴,基本上属于小节。
情商决不是小节。情感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除理性之外,我们的情感和情绪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更影响我们行为的结果,如果不有意识控制,我们会作出不该作的事,或者不去做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我们周围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的决策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他们的反应和情绪决定着我们决策的执行和后果。
一个组织是生机勃勃,还是死气沉沉?人与人之间充满团队合作的气氛,还是仅存在冰冷的工作关系?老板是受人爱戴,还是令人畏惧?员工有话愿意而且敢于对你讲,还是躲着你,有事瞒着你?员工心理负担沉重,还是解脱了工作以外的压力?工作对于员工是满足还是痛苦?大家有事放在桌面上谈,还是吞吞吐吐,使用非正式渠道沟通?再看,为什么能力很强的经理,领导了团队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并得到上级认可,但是员工却恨得他咬牙,巴不得他被调离?员工为什么要隐瞒过失、质量问题、客户投诉、纠纷、甚至商机?员工为什么有时通过顾客的口表示自己对公司制度或流程的不满,鼓励顾客去投诉自己的部门和上司……等等,等等。
这些负面的东西在我们的企业里,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它们对我们业绩的损害,对我们组织的杀伤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们过去以为它们的诱因是员工的素质,今天我们应该在管理者的情感智能里寻找答案。
更多精彩请点击:奖金能刺激业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