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得更安全还是更恐怖


    过去数天,中国内地陷入全民度假的狂欢期。十一“黄金周”虽然各景点人满为患和道路拥堵,但这算是幸福的烦恼。当然,香港发生了恼人的“占中”,但基本开始和平收场。

 

韩国仁川亚运会波澜不惊,却因为朝鲜二三四号人物的突访变得异象纷呈。朝鲜最高领导人成谜,朝鲜是否变天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朝鲜半岛向何处去?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从目前的趋势观,半岛局势似乎在趋势走好。

 

中东局势一团糟糕,美国主导的反恐联军经过2000多次的联合空袭,并未剿灭IS(伊斯兰国)。这个极端组织的祸水却从伊拉克蔓延至叙利亚,甚至威胁到土耳其。奥巴马总统对此也无奈承认,要彻底消灭IS需要好几年时间。这也意味着,美国下届总统也可以像奥巴马总统嘲笑小布什那样,对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品头论足。

 

中东局势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从基地组织到IS的逊尼派宗教背景,将使西方国家重新认识什叶派国家(如伊朗、叙利亚);二是巴以冲突和IS恐怖势力交接让中东局势更加危险和不明朗;三是美国面临着重返中东的无可奈可和领导力重铸。

 

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并未缓解,甚至陷入长期化。围绕乌克兰危机的美欧俄三方博弈更加紧张,大西洋两岸的“三国演义”将使欧洲上空笼罩着难以排遣的浓厚战云。

 

局限于非洲一隅的埃博拉病毒在美欧引发恐慌。一名42岁的美国男性感染者死亡,美国人如临大敌。在欧洲,一名西班牙女护士也不幸感染上埃博拉,美欧如何防止埃博拉病毒更大范围的蔓延,全球都在紧张地睁大眼睛。108日,世界银行行长吉姆·金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国际共同体抵抗埃博拉行动惨痛失败。这更增加了全球的恐慌情绪。

 

924日,奥巴马总统在联合发言时,将埃博拉、俄罗斯和IS一起,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威胁”。美国发话,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世界变得更危险更恐惧。

 

108日的FT中文网(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专栏文章则认为,世界其实变得越来越安全。文章援引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的跟踪调查强调,战争死亡人数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下降中----“二战期间接近每10万人口中死亡300人,至朝鲜战争期间下降到近30人,越战期间为十几人,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降至个位数,本世纪则不足一人。”

 

此外,该文也从人均寿命提高、死亡率下降和“穷人的三大杀手——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都在败退中”,认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美好。

 

人类是很矛盾的。在面对灾难时往往有宿命情绪,尤其是自然灾害,如震灾或疫情等。但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灾害和疫情的确难以避免,但是凭借人的智慧,却可以尽量将损失降低。即便是从非洲传播到美欧的埃博拉病毒,相信人类也不会束手无策。埃博拉病毒本次肆虐,也只感染了8000多人,死亡3000多人,死亡率不到50%。因而,自然灾害也好,流行性疫情也罢,现代人应有更好的应对办法。所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增强,世界确实变得更安全了。

 

如果说在抵抗自然灾害方面,人类摒弃了宗教、种族、文明、文化、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展现了合作主义精神。但是现实世界的冲突,表现在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宗教、领土和意识形态之争,当然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等,则体现了人类自身的局限和人的劣根性。

 

从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两大集团的“冷战”,到如今的中东乱局和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都昭示了人类的局限性。国际道义被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意识形态偏执和现实利益所绑架,从而形成了连横合纵的危局。在这种危局中,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而且在蔓延扩大。就身处战争漩涡中的人而言,是难以遏止的悲剧,当然也让世界变得不安全和恐惧。简言之,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人民,在各派势力的博弈中,怎么可能安居乐业。被IS凌虐的中东各国人民,则一直生活在胆战心惊中。

 

自以为真理在握的国际强权,就一定能消弭人类的恐惧?未必!打击IS引发的战事扩大,只能说危险的中东地区更加紊乱糟糕。

 

全球化不是乌托邦,只要有主义、宗教、领土和现实利益之争,世界都会随时处于不安宁中。(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