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为中日首脑会谈破局付出代价


      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立场强硬的日本安倍晋三政府,为改善日中停滞不前的关系,着实很费了一番功夫。集中表现在推动日中首脑在APEC峰会实现融冰会谈上。

 

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目标,安倍晋三可谓不遗余力。9月初安倍进行第二次担任首相以来的首次内阁人事大调整,知华派受到重用;日本政府高官包括安倍本人频频与中国各级官员会面,为实现首脑会谈预热,前不久,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李小林在日本观看《朱鹮》演出时,安倍晋三携夫人和重量级高官出席捧场,并与李小林私下会晤;以往频频发生的钓鱼岛、历史认识问题的争议也得到了很大缓和,基本决定不在17日至20日靖国神社举行秋季例行大祭期间进行参拜,打算自费供奉被称为“真榊”的供品以代替参拜。

 

安倍的这些姿态和动作显然都是冲着改善日中关系,尤其是在APEC峰会上实现日中首脑会谈而来。两国政府为此展开了高层级的幕后会商,已达到冲刺阶段。据日本共同社12日援引熟悉两国关系人士的话说,中国领导人近日明确了中方同意日中首脑会谈的协议方案。该方案涵盖中方的全部主张,核心内容为:互相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安倍明确承诺不参拜靖国神社。该消息人士分析说,中方之所以采取强硬态度是出于认为“安倍害怕被中国拒绝会谈而大失颜面,所以应该会寻找妥协点”。

 

无疑,安倍内阁有着实现首脑会谈、改善日中关系的强烈意愿。为此,它再次提出希望发展被搁置已久的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并不断对华释放善意。中方正是由于了解到安倍多措并举寻求改善关系的努力,因此中国的决策层显然认为,这是迫使日本让步,达到中国最为关切的外交目标的良机。

 

不过,尽管安倍内阁渴盼重启两国高层会谈,但绝不会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代价。截止目前,日本政治核心圈子还坚持认为,中国不应为首脑会谈设置前提条件,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12日在NHK电视节目中说,“时机已经成熟,促成会谈对两国都有利”,但同时称,“一方提出条件,另一方要接受,这样的首脑会谈不可能实现”。

 

在有条件和无条件实现首脑会谈问题上中日陷入胶着状态,其背后实质上是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中方企图以会谈为条件,逼迫日本让步的意图,恐无法实现。除了安倍始终未在关键问题上松口之外,日韩关系现状也可作为镜鉴,安倍首相原本积极谋求日韩在本月16日在意大利开幕的亚欧首脑会议上与朴槿惠实现会谈,但因两国起诉记者事件紧张升级,安倍最终放弃了会谈计划。参照这一例子,安倍也有可能不在11月的APEC会议上与中国国家主席会谈。

 

然而,日本已经将“中日首脑会谈”成功打造成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公共事件,长久以来,国际舆论就围绕着中日首脑是否会实现融冰会谈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国际上普遍看到,日本为促成首脑会谈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场“事先张扬”的会谈,如果在即将在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不能实现,那么日本将会把会谈交涉破局的责任推向中国,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将在国际间留下毫无大国礼仪风范、外交作风霸蛮的外交形象。而相反,日本安倍内阁则会因为积极、开放的寻求会谈突破而受到日本内外舆论的肯定与同情,从而大大得分。

 

中国为会谈设置障碍后又未实现会谈,本身也是损人不利己之举。之前已经说过,中国拒绝会谈,使日本首相颜面受损的潜在目的无法达到,而且借举行两国首脑会谈恢复并提升中日政治经济关系的迫切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两国长期纠结在钓鱼岛和历史认识问题上,不时进行交锋,除了将政治关系降至冰点以外,中日经贸合作也大受影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今年发布的2014版《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对华投资减少了32.5%,而对东盟国家投资则从2012年低于对华投资的规模,迅速跃升至对华投资的2.6倍。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日本对华投资大幅降低,就意味着中国民众失去大量就业机会,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其对东盟投资的提升,还意味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也受到一定冲击,可说是得不偿失。

 

明眼人另也看到,在中国的强硬姿态下,日本加强了与美国的安保同盟关系,顺势成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急先锋,并在加强防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极大进步,而解禁集体自卫权、突破对外军售和海外派兵禁令,也为自卫队军队化,突破和平宪法,预埋伏笔。而中国除了在抽象的历史问题之争中赢得口水战的暂时胜利、领土问题并无实质性收获之外,又得到了什么?

 

针对中日关系现状,在APEC峰会上降低规格,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安倍晋三举行会谈,并建立两国政府间长效会晤机制,不失为一个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替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