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屁股决定脑袋的听证会是伪民主和假法治


 文/罗竖一

      直言不讳地讲,中国很多地方的衣食住行之成本,是愈来愈高,是越来越让普通羲黄子孙难以承受,然亿万普通羲黄子孙的经济收入,却多是增长得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呈现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房价等的一再飞涨,更是加重了众多羲黄子孙的经济负担。

  但是,中国一定层面的官方,对此似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毅然喜好按照其固有思维,大行涨价之风。

  譬如,据2014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10月13日上午,北京市公布“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方案”,决定在10月28日举行公交价格听证会。此次价格听证方案分为公交和地铁两大部分,且均有两个备选方案。与现行票价相比,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涨”已是必然趋势。

  显而易见,到时听证者无论给哪个备选方案举手,结果都是让乘客多掏钱。也就是,不管听证会究竟开成什么样的,其结果皆为屁股决定脑袋的。

  诚然,北京官方就公共交通票价“涨价”抛出了一大堆所谓的理由。而且,从2014年7月3日起,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交通委共同就北京公共交通票价改革问题向市民公开征集意见。截至7月6日17时,北京市发改委官网上共公布了293条市民建议。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约六成市民对调价表示理解和支持。

  仅就此来看,让北京公共交通价格上涨,既是官方的想法,又是多数羲黄子孙的意思。同时,在一定层面上彰显了民主和法治精神。

  但纵观有关新闻,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建言信息并非实时发布,而是经过北京中观经济调查有限公司“整理”的结果。尽管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负责人曾经就“不能实时发布有关信息”的原因,对《京华时报》等媒体的记者予以解释过,然众所周知,基于中国特色之国情,“不能实时发布有关信息”的想象空间相当大。譬如,就技术角度而言,北京中观经济调查有限公司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民意“整理”为多数支持北京公共交通价格上涨的。

  如果孤立地看有关媒体所报道的,“在北京市发改委公开征求意见18天时间内,总计收到2.4万人提出的4万多条意见建议”,“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进公共交通票价改革在北京已经形成广泛共识”,那么,似乎任何人都没必要再多言有关公共交通票价改革的事情了。但是,北京市系一个人口达2000多万的特大城市,官方试图让2.4万人去“代表”之,显然是失当的,是贻笑大方的,是愧对民众的。

  何况,无论谁说得多么好听,但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对于无数普通人而言,其内心通常都不希望公共交通票价上涨。

  不可否认,据《法制晚报》报道,这次听证会共有25名参加人,全部由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市人大、市政协、市交通委等有关单位推荐产生,没有发改委指定的参加人。这些参加人全部符合推荐标准,并且大多数是首次参加听证会。其中消费者参加人10人,符合国家规定价格听证会消费者参加人要占2/5的要求,并且全部都是首次参加听证会。

  然而,有关新闻表明,参加这次听证会的,除了1个是80后以外,其他的属于70后、60后、50后,至于其他年龄段的则索性没有。而且,其工作单位不乏官方的,或者是极易受制于官方的。还有,有关人员恐怕鲜有借助公共交通出行的,而不乏依靠私家车或者公车解决交通问题的。换言之,从年龄和工作单位等信息来看,参加听证会者之中,缺乏能与官方意见相左的。也就是说,参加这次听证会的,十有八九都是能“密切配合”官方推动公共交通票价上涨的人员。

  其实说白了,北京一定层面官方导演的公共交通票价改革,实际上缺乏诚意,而且可以肯定,其属于不折不扣的伪民主和假法治。

  事实上,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很多领域,普遍存在诸如上述的屁股决定脑袋之听证会。然而,在公权力掌握者强力推动下,在民间乏力的现实下,多被冠以民主和法治的名义,而最终成为官方的盛宴。

  当然,某些听证会不能不开。但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听证会是伪民主和假法治,因此官方理当避免之。否则,既是损害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又是伤害群众的情感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