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传承问题


 【问题之一】在文化教育上重理轻文。
  中国是一个拥有非常悠久文化历史的一个文明古国,殷商甲骨文等都可以见证我们的文化历史之悠久和灿烂。然后现代社会,文科生是被鄙视的,不管是在高中分流文理班级上,还是在大学文理专业上,都存在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学理工类就前途广阔,学了文史类就百无用处。长期以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一种风气,影响力之大已经渗透到我们周边。甚至于各位校长们估计都是理科出身,文墨不多,数理满脑。我不希望看到有着滚滚历史的中国文化海洋,被干涸成了几处狭小湖泊。
  【问题之二】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国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内涵,然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只在民间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有正规的保护传承,在民间传得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我并不排斥外来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后被丢在社会的角落里。
  【问题之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
  我们的语文和历史是国之瑰宝。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传载着我们先人的思想;从北京猿人开始,我们的历史就开始辉煌演绎……美国——号称超级大国的繁华社会,它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它连最起码的传统文化都还得沿袭英国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试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凡是涉及语文和历史的,都视为是副科附属物,这多么悲哀。随便抓一个在大街上的年轻人,问“开元盛世”是指哪个朝代的,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都支支吾吾搔头挠脑不懂回答,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问题之四】大学,真正 “大学”了吗?
  四书五经是我们过去传统教育中绝对必学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所以必学四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不仅仅教人为学,更重要的是传载了先哲的一种待人处物的思想,在修养人的生息、心理、涵养、秉性等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地方。然而现在大学教育除了搞“英语教育”注重过这些培养了吗?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特别重视我们中国民族的“儒学”“史学”,较而看之,我们国家对之淅沥零落。这不是社会严重的弊病吗?
  【问题之五】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
  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事件,领导永远都没有做准备。之所以不做充分准备的人,那是因为有人替他准备好了。清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为他自己没准备,是别人准备好了给他“上上台面”就罢了,尴尬当然在所难免。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怪圈。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充台面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问题之六】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该吸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陈词也已经无济于事。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很多时候,社会的语言结构是由文化人、媒体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人带来的悲哀,误走文化路线将会让社会文化变得混乱无序。
  【问题之七】简体字之浪,淹没了古代繁体字之河。
  古代的繁体字的确比较难写,但是在很多时候,繁体有着它独特的美韵和文化内涵,现代人几乎都很少有繁体字学习教育环境,慢慢地也就遗忘了繁体字所带来的一种充满清雅的悠久文化。倒是在香港、台湾、澳门及东南亚华人地区还一直沿袭着这种文化。倒走的聪明鸭我不是在批评简体字,只是,文字的文化是一种“百花争艳”的东西,千万别让它成为了“一枝独秀”。
  【问题之八】民族优秀礼教被现代文明颠覆。
  优秀传统礼教中的寻宗祭祖,尊老爱幼,长幼提携等礼节已经随着时间和外来思想的冲击慢慢被淹没了。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古代的礼教思想已经支离破碎。很多时候,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们都已经不再懂得如何祭拜祖祠、重阳敬亲、兄弟长幼的和谐相处等民族传统习俗。取而代之的是,性格顽劣、刁蛮横无理、不懂尊人爱友。现代社会,很多妇女叼蛮无礼当众骂街的事时有发生;很多男人欺骗幼小,侮辱长辈……倒不是他们的教育程度低,而是他们所受到的礼教已经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