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女婿”获奖勿需指责但需反思


       据媒体报道,近日,安徽蚌埠一中挂出告示庆祝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奖。据了解,毕业于该校的吉娜系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二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识并喜结良缘。

 

虽然看起来有点牵强附会,不过,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也不算过。毕竟,校友的丈夫获奖,多少也有点关联。至少,说明校友的眼光是准的,校友本人也是优秀的。不然,怎么能与国际顶尖的科学家结成夫妻呢?

 

问题在于,在学校竖起这样一块大牌子,祝贺校友的丈夫获奖,且用上了“学校女婿”这样的词句,就显得有点过和不伦不类了。毕竟,获奖者与学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真的要表示祝贺,更好的办法应当是给校友发去一份祝贺电。这样,不仅达到了祝贺的目的,也实现了“拉关系”的目标,而且不会引起社会的不同反应。更重要的,如果有一天能够将其邀请到学校开个讲座什么的,可能比这样的“祝贺”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不过,从蚌埠一中祝贺校友丈夫获奖的事件中也不难发现,中国现在追求名人效应的热情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甚至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已经将追求名人效应当作了一项政绩工程,不管能不能搭上边,都要大肆渲染一下。有的地方,更是把历史上的反而人物当作了宣传和炫耀的对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组织的活动上,也将与自己完全不搭界的人物、事件等联系起来,以至于一个名人、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传说,都成为许多地方抢的对象。有专家表示,与其争抢名人,不如将争抢名人所投和诉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好好培养出一批名人来,关键是,这种有利于现在、有功于未来的做法,多数地方是不能接受的,也是不大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急功近利的思维,在争抢名人问题上,可谓暴露得淋漓尽致。

 

对蚌埠一中“祝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我们不必太过质疑与批评,但是,对这样的现象,却需要反思与研究。中国为什么始终登不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舞台,很大程度上,也与这种浮躁、虚夸的现象有关。只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从事科学研究,也才可能真正让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在中国的校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就明确指出,只有潜心教学与研究,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吗?这种只顾追求名人效应的方式,是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