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感冒,全球吃药


       没有人希望这样的结局:这个世界再现危机谷底。但201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 ,主要经济体的表现却如即将来临的寒冬季节一样,让人不寒而栗。据16日路透社报道,本周三美元兑欧元为三周来最低点,兑日圆也跌至逾一个月低点。

 

另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占消费者支出三分之一的零售额比上月回落0.3%,为1月以来首次下滑,8月为增长0.6%。另外,美国劳工部报告,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9月回落0.1%,为逾一年来首次下滑。15日上午,美国国债收益率在短短几分钟内暴跌35个基点。分析家们甚至不晓得暴跌原因,只能悲戚地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魅影似乎再次笼罩在全球上空。美国暴跌、日元跟进、欧洲通缩、中国经济下滑趋势未能遏制,如此等等,都指向世界经济的前景不妙。

 

全球化的大舞台,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属于领衔主演的角色。2008年的经济危机,由美国开始,欧洲接力,日本随后,连带影响到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现在的情形是,第二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勉强算是一枝独秀,中国在艰难调整,欧洲遭遇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而出现欧元区通缩风险,日本“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效应开始呈现后劲不足。

 

全球经济在经历一场大病之后,整个世界都指望着美国能将全球经济拉出危机泥潭,以便在来年实现全球性的经济好转。现在看来,美国经济复苏还是趋势,而且存在动荡和反复。在其他主要经济体不给力的尴尬下,不管是美国量化宽松的退市,还是舆论场热议的美联储升息,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动摇了全球市场的信心。

 

美国经济数据的稍微走低,就会在全球形成风险连发的传导效应。故而,美债和美股的突然不争气,在全球一阵躁动,并不令人惊奇。须知,被视为全球希望的美国,一旦被国际社会觉得并不是想象中的“优等生”,这个世界也就乱套了。

 

因而,美股和美债的突然大跌,不是让人看不懂,而是全球经济的基础太脆弱,全球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太差。更主要的,在全球经济沉疴难消的状况下,即使美国经济全面复苏,单靠其一个引擎也解决不了多年危机带来的顽疾。

 

何况,美国的经济复苏并非内源动力的启动,而是靠消耗国家信用和美元影响力的结果。但经过危机洗礼,美国货币政策和贸易决策,在强力将美国拉出危机泥淖的同时,也让整个世界付出了沉重代价。以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欧日为例,中日两国购买了美国大量国债,美国三次量化宽松,导致中日两国庞大的损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紧随这华尔街金融危机而发,也是拜美国危机传导所致。至于量化宽松带来的输出性通胀,更是让新兴市场叫苦不迭。连续多年维持经济高增长的印度,在危机期间陷入迟滞低潮。

 

更要者,虽然有二十国集团的机制性协调,全球贸易秩序也发生了紊乱。虽然没有发生零和博弈的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但主要贸易体之间的贸易争端和低烈度的货币战一直没有停歇。

 

全球经济复苏,应该是个长期的休养生息过程。若美国经济上了岸,其他经济体还在水中,甚至新兴市场还有沉没的危险,就难言全球经济的真正复苏。相比2008年之前,美国的经济引擎地位似乎更加重要,但其引擎能力则严重下降。何况,这个世界上再无更加强劲的全球经济引擎作为后援。在多年危机中苦撑危局的中国,应该说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居功至伟。但为了救自己也救世界的4万亿大投资计划,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产品。中国今年强改革调结构之艰难,可见一斑。调整中的中国主要任务是强内固本,没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原油价格的下跌,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凸显中国需求不振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像澳大利亚这样跟着中国市场发展的资源出口国,也感到了阵阵寒意。

 

欧洲被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搞的焦头烂额,政治困扰影响到安全和经贸领域。更尴尬的是欧元区又遭遇到通缩的逆袭,是否全面量化宽松欧洲央行还没有笃定答案。因而,人们担忧金融危机再次来临,也不是没有逻辑。对此,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要有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