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改革改什么?


 文化体制与文化到底何种关系?
   所谓文化体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政治环境条件下,国家或社会为有效管理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行为而配置形成的相应机制或制度。
  从现实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体制如同教育体制一样,其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场开放度、文化市场主体、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不足,的确有改革的必要。然而这文化体制本身也是属于思想文化范畴的内容,我们的思想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光谈改革,治标不治本。这在30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已有前车之鉴。
   且看我们要改革些什么?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这段文字是典型的“官话”,看似无懈可击,实际却无内容,具体到基层,依旧是套话虚话,实际行为中也是热热闹闹的空谈或作秀。
   且看我们以往的改革是怎样的:
   1、1978年——1992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否定阶级为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体制恢复到“文革”之前的模式:即革命时期的那种全民化、军事化的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革命时期,无疑是非常有用有效地,也产出了不少好作品:如《曙光》、《哥德巴赫猜想》、《老井》、《红高粱》等。
   然而,这样的体制下,中国文化事业被政府建立的层层“文艺团体”所垄断,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人财物浪费不说,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全国数十万的“文化精英”居然没有什么作为。这才有后来“下海”、“走穴”的现象出现。
   针对这样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为改革指出方向和目标: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
   这样的情况下,主要是对文化团体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实行精简或合并,推行承包经营,促进了歌厅、舞会的大量兴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2、1993年——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扩大开放,改革进一步深入,既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迫使或促进文化自身的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第一次把文化从以往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喉舌,是阵地,是教育手段,是娱乐形式”的认识中提高到“产业”的视角,认识到了文化的物质属性。然而,这仅仅是提出,而未能进一步阐述具体的内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似乎依旧是同一物不同称谓而已。
  在这样的情形下,文化体制改革也注重于具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改革,而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对领导和管理的结构性调整。
   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就是各类报纸、刊物、杂志、图书获得空前繁荣,各类广播、电视、音像、新闻、出版也获得跨跃式发展;与此同时,夜总会、歌舞厅、酒吧、水吧、会所、电玩等娱乐业也获得空前繁荣。一副太平盛世的场景几乎呼之欲出!
   3、2002年——2010年
   前些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空前发展,传统的文化体制更加显得无力或失控,致使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目标或方向。因此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顺利推进。”
   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这些经典的哲学式的论断,使得我们的文化精英不断研究或学习,等真正领会的时候,新的论断又出台了,又得重新学习了。
  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就是:全国有九个省市和39家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从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步履维艰,成绩斐然,效果并不理想。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影视媒体的引导下,我们的孩子甚至于成年人都一味地“追星”或者要成为“超男超女”。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文化娱乐界的互相攻讦或谩骂甚至不负责任的行为。
   4、2010年到现在三十余年来,我们一直就在喊着“文化体制改革”,这和“教育体制改革”何其相似!而我们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1980年全部完成之后,后来增加了土地承包经营“30”年不变的内容,自此以后,农村改革几乎停顿,以至于出现“三农”问题,至今仍旧难以解决。而我们重视的是“城市化进程”和“商品房进程”,而对于“现代化”需要“工业化”、“商务化”的前提和需要“配套化和功能化”的城市基础,却视而不见或是不知所从。我们的地方政府,在乎的是既得的效益或看得见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房地产大泡沫形成的根源。而这个泡沫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破裂的,否则中国的改革就完了。
   然而,如果改革只是重于所谓“体制”这样的表象,而忽略自身“思想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的泡沫迟早将会破灭,所谓的改革,也将失败。
   现在的情况是:文化产业获得空前发展,而文化质量、文化思想、文化道德却失落在物质化的深渊。
  当然,这期间也偶尔有几篇“精品力作”还在闪耀着光芒,只是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这点微渺都将淹没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