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中国式治理制度?
---法治与良民,谁能良治?
《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的作者马丁•雅克红极中国媒体出乎西方的意外。正如《资本论》的作者卡尔•马克思红极亚洲出乎西方的意外一样,一些民粹主义逻辑引起落后地区的文人共鸣,不是新鲜事,而是“物尽其用,臭味相投”。
民粹主义不是进步的意识形态。却是客覌存在的事实。
马丁•雅克与卡尔•马克思都阐述了一套统治术。表述了西方统治的垄断权的衰落,挠在中国统治者的帮闲文人的痒处。正如毛泽东的演讲辞: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滥下去。真相是,我们未毕好过,敌人未毕滥了。只是一种鼓动说法而已。具有实用性,没有普遍性。
为什么马丁•雅克受热议?
因为他误读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模式,这误读恰恰打动了“理屈词穷”的中国媒体。
中国历史不是马丁••雅克所说的民族国家史。
中国三千年的分分合合历史,内忧外患铸成了中国一套官僚主义体制。除了西方的一人一票制之外,样样都与西制一模一样,并无异式。
近代史上,中国取缔了未代皇帝,英美直至今日还信奉英国女皇和上帝,怎么能界定中国政权垄断延续呢?
就是从1911年民国元年至1949年,中国也从未统一过独权。而是国共内斗内战到一国两制至今,分成两岸三地格局。
这才是中国的真正模式。
与英国、美国大同小异,实行着一国两制和多制的国体形式。
日本是个战败受管制的国家,但是,实行了多党竟选执政,主要矛盾是“脱管独立”的问题,不是中国模式,不能类比。
马丁••雅克的东亚史观带有浓重的美国帝国情绪。看不到日本也是一个“受殖民”的未独立国体。
中国也有被殖民的时期。元和清两届政府就殖民了中国。元朝从1271年~1368年不过97年,清朝从立国到亡国有275年。从1644年定都北京到1911年民国成立,殖民中国有267年。中国殖民地的时间前后共364年。比日本被殖民的时间长三百年。所以说,中国内忧外犯的政治斗争是世界上最复杂和经历丰富的大国。
中国的良民和良治的素质和经验不容轻视。
马丁•雅克对中国适应全球化的神迷可以理解,对西方的“让步”喻以衰落,是一种误解。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政权更迭是亡国,不是匹夫责任。灭族亡种是亡天下,匹夫才有责过问天下事。
中西方的“统治”属于亡国竟争,应该不去兴师问罪。美国军管日本属于亡天下大事,匹夫有责过问。
综上所述,“当中国统治世界”的命题不具有灭族亡种的内容,中国不必兴奋,西方不必忧虑。
我们未毕一天天好起来,敌人未毕一天天滥下去!
罗素在评价中西方文化时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人比西方人好学和善学。西方人是“孺子不可教也”。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自成一套系统,与西方文化经历了长期隔绝之后才发生联系。隨着中国走进全球化,使西方人惊讶地是,中国古典思想并不把一切都归因于经济。而是归因于一国特殊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偶尔出现的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孔子、毛泽东和邓小平。
中国用精神领袖的只言片语和政治安排作为法治底线,并获得良治,令西方人跌破眼镜。
马丁•雅克认为西方的法治社会衰败于中国的人治模式,至少在经济上输给了中国。这才大大地长了中国社科院的志气。
所有的人都忘了中国两岸三地的现状。
大陆的精神领袖正日渐淡化。两岸对话的冲突正向美国模式转化。如果,两岸发生投票决议,谁也不会认为中国灭亡。因为国共两党向西方学习了民主法治。
当然,目前还看不到出良治,这才引起了西方的焦虑。
叔本华写了一则政治寓言。他说,两个在欧洲旅行的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剧场,其中一个人专心琢磨戏剧的情节。并猜着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另一个则尽管语言不通,却试图弄懂每一部分的含义。在这里,你可以明白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的区别。
叔本华以此说明科学和哲学的区别。
同理,马丁•雅克是那个“专心琢磨戏剧的情节。并猜着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的科学家,而中国专家是“尽管语言不通,却试图弄懂每一部分的含义”的哲人。
马丁•雅克在谈胜败。中国在争对错。不是一码子事!!
作为良治社会不能依法治国,而应民主政治。作为良民社会,才能依法治国,不要民主政治。
从历史的过程看两岸三地,还有良民吗?请看香港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