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人文基础 办好人民教育


 

夯实人文基础  办好人民教育

 

 

    国家兴亡,教育为本;人格独立,灵魂为先。为纠正教育发展不均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重、功利化教学等倾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议国家在制定“十三五”教育规划时,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教学及其考试内容上,夯实人文社科智慧培育基础,降低自然科学知识考核难度。即在大中小学校,采取由浅入深的办法,统筹安排并加大哲学、历史、文学经典的教学力度,降低数理化、生物等课程的难度,或减少其高深难内容,如果有的同学有心力学习高深知识,可以作为个人兴趣到图书馆去自学而不是必考知识。

同时期中、期末以及中高考的考卷也要积极配合教学难度的降低,以真正考出学生的素质。考试是在核素质、试智慧,而不是量知识。故此可以考虑按知识点的综合程度不同出题,并各占三分之一比例,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就是说,用三分之一的分值试题考核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部分题靠死记硬背能得满分;用三分之一的分值试题考核学生对二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做到这部分题靠死记硬背能得一点分;用三分之一的分值试题考核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这部分题靠死记硬背不能得到分,但也要做到正确做出这部分题所用的知识点是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是高深偏难的知识点。

理由:宽基础,深研发是国家教育的根。一个人灵魂的塑造,全靠个人文史哲学知识的积淀和悟道。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祖国的文学、不知晓祖国的历史、不领悟祖国的哲学,那么他的爱国情怀就会失去基础。所谓科学技术是靠一代又一代有灵魂的人创造的,它不过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一旦这种工具被没有灵魂的人所控制,那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2、在教材编写及其大型考试安排上,须统一全国中小学教材和中高考试卷,各省市不得“另起炉灶”。

理由:各省编写教材和试卷,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给全国教育公平发展、均衡发展带来障碍,也容易青少年学生因家长工作变动而形成的合理跨省流动的学习衔接设置障碍。

3、在教学分科上,不易过细、过窄划分专业设置,应注重“打基础、养兴趣,宽口径、倡选修”。具体讲就是高中不分文理科,大学本科阶段不细划专业,待研究生阶段再细分专业,做到人才由“通才向专才发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牢固掌握各学科基础内容的前提下,高中生可以按自身兴趣爱好选修偏文或偏理性质的较高级知识,本科生可以按兴趣爱好和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到图书馆选学符合自己就业方向的较深课程,为毕业后就业或深造奠定基础。

理由:文科生不知道化学反应,理科生不会看地图,这虽是极端的例子。但理科生如果不懂文史哲,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却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考生和家长能有多少人明白大学相近专业划分的区别,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上了二年本科,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自己厌烦的专业。再有某高校新设置的“彩票管理专业”本科招生二年后草草收场,也说明在本科阶段过细划分专业存在不妥。

4、在教师待遇上,为高学历教师落户偏远山区,特别是贫困老区,制定常态化的阶梯式津贴制度和特殊的职称晋升制度,以保证上述地区教师的绝对和相对工资待遇,绝对不能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相应岗位教师的待遇水平,为优秀教师扎根山区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理由: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必须有国家智慧的护航。现实中不缺乏有满腔热情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志愿者,但他们由于面对自己后代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有的改变了当初的选择。因此,有必要为高学历教师在贫困地区献身教育事业,制定精神和物质上的特殊回报政策。

5、在教育局长、学校校长的选任上,须从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在职在岗的一线教师中公开投票选拔,一般情况下非教学工作人员不得作为被选拔对象。同时将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等非教学工作从校长的日常工作中剥离出去,交由学校所在地政府城市建设部门组织实施。

理由:近期曝光的学术腐败案、校长落马案、摇号发放奖学金等校园案件,无不与外行的人乱干内行的事相关。历史一次次证明:擅于投机专营、见风使舵的校长,培养不出学术自由、人格独立的校风。外行领导内行,容易使内行队伍异化;外行指挥学术,容易使学术研究掺假。校长盖大楼的心思越重,学术出大师的几率越小。

这正是:人的精力有限,副业尽量不搞,本行成就主业,大师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