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的变化
喻建国
2006年6月3日,星期六,我和妻同随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老师们往洋山港游览。洋山港启用于 2005年12月10日,其时启用还未及半年。洋山港距离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32公里,是浙江省崎岖列岛海区中几十个小岛中的一座,南至宁波北仑港约90公里,向东经黄泽洋水道直通外海,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是中国首个在海岛上建成的港口,也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港区航道全长67公里。洋山港具备15米以上水深的天然港址,通过东海跨海大桥与上海连接成一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经济腹地广阔、箱源充足的优势,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洋山港附近还有数十个岛屿,将来这些岛屿肯定有很重要的价值。洋山港估计到2020年全部建成,届时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10公里左右深水岸线,集装箱深水泊位50多个,年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以上。
当年车在东海跨海大桥上行驶时,同游者都唏嘘不已。东海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全长32公里,桥宽 31.5 米 ,它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连接上海南汇区芦潮港镇与浙江嵊泗的小洋山岛,它由2座大跨度的海上斜拉桥、4座预应力连续梁桥,大量的非通航孔桥以及连接两个岛屿之间的一条海堤组成。大桥全线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基准期为100年。今天我受邀去洋山港参观鹏华集团的泊位,同去者在东海大桥上无一感到稀奇,因为同去者大多都曾经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来回过几次,2008年5月1日启用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自然现在东海跨海大桥上行车就不觉稀罕了。
时隔八年,我看到的变化首先是大桥附近几十座风力发电机,它们站在深海之上,身姿巍峨,挺拔岸然,风叶在海风中转动,生气勃勃,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之一,它由34台国产3000千瓦风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为10.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67亿千瓦时。机组中每两台风力发电机的南北方向间距1000米,东西方向间距800米,同时分别安装3.6MW和5.0MW海上风电样机各一台。我兴趣浓浓,数来数去,风力发电机的数目远远大于我从资料中看到的数目。
另一个大变化就是填海造陆,大片大片的土地平整地躺在我的眼前,它们全是填海造陆的成就,既然我国能够在南海距离大陆几千公里的赤瓜礁、永暑礁、南薰礁和华阳礁建设人工岛,那么区区的洋山港的填海造陆更是小菜一碟。就连鹏华集团也在开石填海造陆,我在鹏华的深水泊位建设中清晰地看到它们可以建造六个泊位,现在已经有两个泊位建成,吊机也已经能够运转。
我们的午餐就在鹏华集团的东海餐厅进行,几乎全是海鲜。品味着海鲜,眼看着深水港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靓丽身姿更其鼓舞人心,孙中山先生要是此时出现在这里,不知要怎样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