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之三系列)
探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中的亚洲问题时,多数人首先考虑日本-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轴心关系,当然,亦会考虑东盟这个左右平衡力量。这个事实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借此“破局”的路径往往亦是多功而“低效”。众所周知,这种历史由来已久,摆放于桌面无遗留的“显性问题”,虽然是“热点”,短暂获得解决却显得急功近利了。但是,在历史积淀下并走向显性利益关系博弈之外,在时间序列与结构向量上需要我们考虑现实中存在的曾未有“破局”的契机中所隐藏得隐性因素及其政治经济关系。
亚洲的两个金砖国家的战略轴心之辨:中国、印度与美国(1)
一、印度国际战略中的金字塔之顶层设计:中国、美国?地缘OR全球视野
2014年10月27日媒体报道:“印度或联手越南在南海采油 正考察部分油田”。对此,有中国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一直支持共同开发南海石油资源,在石油区块开采问题上,越印应该与中国协商”。这对于改善中越关系,表达彼此和平解决矛盾的诚意具有积极意义。
印度《德干纪事报》以此为题报道称:“在越南总理到访之前,印度政府人士暗示,印度愿意接受越南发出的邀请,即便中国对此不满”。当被问及中国担忧印度在中国南海出现。
印度报业托拉斯10月26日援引石油部长普拉德汉的话说:“双方期待加强石油领域的合作”。报道称,印度决定考虑开采越南提供开采的5块油块中的2到3块。并且,越南还渴望能在安全、防务等领域与越南进行更多合作,并签署一些协定。
而在此之前2014年9月27日,印度总理访问美国,多方理解其欲参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有关专家认为“印度与中国较劲源于想做大国视中国为威胁”。据称,奥巴马访印期间曾被要求支持印度“入常”,但至今美国什么也没做,相反俄罗斯是唯一支持印度“入常”的大国。虽然新德里电台文章称:莫迪访美会见美国商界CEO们的意义将高于和美国政府官员的会面,但是,印度主张美印彼此支持,在国际上确立等同的大国地位,并继续协同美国亚太平衡战略,参与亚太政治经济关系中,发挥大国的主导作用,这一意图亦并非虚妄之言。而在此之前的8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 在中日间寻找平衡。
在中国积极推进“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家之间互利友好经济往来之时,印度同中国握手同时,也积极转身参与到较为复杂的美国亚太平衡战略的多轴焦点关系问题中,甚至于矛盾集中的南海问题,这与金砖其他国家积极坦诚探讨并推进合作的做法迥异。虽然,任何国际经济政治事务鲜少非一帆风顺,但其背后的根源、动因、本质及未来趋向,则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二、亚洲的两个金砖国家的战略轴心之辨:中国、印度与美国间的几个焦点
1、印度的软肋在哪?——缘何弃之与美趋同?
世界“金砖五国”有中国与印度两个国家在亚洲,印度无疑是中国在未来潜在大国关系中的“关注焦点”之一。从经济合作与往来角度,中印存在太多的互补性,并且印度在彼此更为自由及更为多样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在产业与贸易利得上会是一个巨大的受益者,甚至这个受益不仅会为印度的社会“贫困”,国民经济的工业、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等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亦会破解其历史遗留的社会关系下的“贫困化”阶层严重,及其社会阶层结构背后历史传统所遗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扭曲的社会关系与秩序,特别是这种社会关系在市场化转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存在机制与条件“不畅”,以及社会阶层等级与结构性“断层”的历史性“通病”。
2、世界政治经济大变迁中的大国博弈:学界关于印度战略焦点的几点认识
但是,即使是如此,由于印度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具有特殊属性的政治经济精英阶层及其政府,在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定位理念上,事实上,往往并非真实的依赖于经济发展现状来决定与影响国家的战略决策。往往在国家及国际政治经济合作战略上,会作出有悖于国情现状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特点的“转身”,而向西化靠拢,似乎显示出与欧美在政治与经济乃至战略定位上,做出一致性的趋同做法,使我们将视野投向其背后具有较为深刻烙印的历史原因。
当前,学者从表面现象看待这个问题的观点较多,针对这个问题的“微妙之处”主要有两个观点:一个是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是中印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上一个较难排除的障碍,政治意识上引起敌对;第二个观点认为,印度的大国崛起战略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与假想的敌人,那么,即使排除政治因素,那么印度亦会排斥与中国之间经贸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因此,中国无论如何都是对手。虽然“和则两利”是个通则,但是,美中博弈况不如此?中日及美俄况又况不如此?世界没有哪些国家不懂得这个规则,但是,不仅是世界贸易自由化步伐处于倒退中,区域文明冲突却一样将伊斯兰世界及美阿干预拉入战火!
那么,这个隐藏于事实背后的隐性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彻底摆脱这些可以明列与堆砌于眼前的现实与数据,来生气的质疑:为何如此?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看不到的未必并非事实,结论是这样!
所以,从看不到的背后探索真相,寻求“破解途径”则称为一个了解印度政治经济抉择与对外经贸政策的一个新视角。看不到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
一个是,时下印美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与前景如何?是否印美经贸依存关系会使印度经济获得稳定的发展,并在合作中有利于使印度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的不平衡问题,以及基础设施的“缺项”等问题获得解决,前景如何?
二是,决定印度国际战略问题趋向的是印度历史上形成的精英商业“种姓“阶层,以及由精英阶层与精英商人统治的政府。在印度12。0亿人口中,这个阶层由极少数大资本集团构成,加上中产阶级阶层不到3.0亿人,处于贫困阶层的各类人群占据3.0亿人之多。 如果印度第二产业与基础问题不获得均衡发展,来源于第三产业(以信息业为主牵动长期增长会存在巨大隐忧),具有高度依存美欧经济的分工结构,具有产业链单一性,其稳定性与持续性受到欧美产业链终端影响,如继续使三大产业结构处于分割失衡状态,使得吸纳大量贫困劳动力的第二产业,不能贡献于印度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在长远角度,印度的国民经济将失去持续性。
3、印度难以理解的“行为悖论背后:南盟与中国,何以不是其战略金字塔的顶端?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印度在国际战略及地缘政治经济合作中的做法,却存在一个难以理解的“悖论”。或许,随着印度介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计划及南海争端,会进入一个区域不稳定的发展“困局”。
其一,在印度这种难以理解的“行为悖论”下,印度精英阶层政府与精英商人(其来源于印度教的历史“种姓”制以后所崛起的“商姓”新精英阶层)在积极选择的寻求国际化投资扩大的行列,如,2000年以后,规模飞速扩大的国际大资本的投资与收购。而在这种战略下,不管是地缘区域的南盟还是中国,似乎并不在其战略金字塔的顶端,或者将中国列为对手。那么,印度精英阶层及其政府为什么会这样抉择呢?我们会在随后做出分析。
其二,印度与所在的南亚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如何?南盟与印度经贸合作是否超越印美之间的经贸合作上具有吸引力,合作条件与效果如何?从产业结构上看,印度与南盟虽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但是,印度精英阶层似乎并不热衷并不能体现南盟领导地位的与南盟之间的合作,其与南盟之间的合作则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事实上,南盟由于并非由印度提出,而印度作为唯一的大国, 一直以来并不愿意屈就。毕竟期望与其大国地位相符的大国地位是印度精英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中国如何对待印度的遑遑步履? ——中国,南盟与印度之间合作评价
事实上,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印度及南盟都具有较为高的互补性,以及产业结构彼此之间的支撑性,中国产业结构所具备的这个条件是印度不具备的。当然,如果印度愿意积极主动的发展与我国的经贸合作关系,那么,两个金砖国家无疑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璀璨的脚色。
但是,事实上,这个愿望往往是一厢情愿,或者在两厢情愿下,短期内印度的西化趋同趋势并不会发生转变。那么,积极推进与南亚地区合作的同时,一方面针对印度的经贸合作即不可报以短期巨大期望,避免操之过急,同时需要增加合作附加条件下推进援助与合作。
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协同其他金砖四国积极确立“金砖国家”之间合作的“共识”及“原则”,推进“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组织具有明确的宗旨基础上,提升其系统化、制度化、常设化水平,以及制度框架与进程的一致化。
最后,中国不可放弃与南亚联盟之间的积极经贸合作。南亚联盟国家在第三产业发展条件下并不具备印度信息行业相较第二产业“过早成熟”的条件,更不具备与作为竞争对手的基础,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展开,不管是在地缘政治还是次区域经贸合作角度,都具有“和则两利”的基础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