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为啥这么难?
作者:刘植荣
《经济参考报》2014年9月23日报道称,在中央政府主导的新一轮产能过剩化解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政府有“怠工”现象,甚至是越减越多,有基层官员毫不掩饰“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消极应对思想。
产能过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失灵,一是政府干预市场。
虽然市场经济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经济制度,但这并非意味着市场完美无缺,是万能的。周期性就是附在市场上的一个魔咒。资本受利益的驱使,哪个行业赚钱,资本就向哪个行业流动,如果某行业流入的资本超过实际需求,就形成了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倒闭,形成一个市场周期。
市场失灵其实也是人为的,多数情况下是利益集团在市场上呼风唤雨进行炒作造成的。例如,2008年由美国引爆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和资本玩家联手炒作房地产,把房价炒高了,把自己的腰包炒鼓了,最终吹破了房地产泡沫。
市场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干预得当会把周期拉长。可见,市场并不是不要政府。但是,如果政府对市场干预不当,就会助推某些产业产能过剩,将市场周期缩短。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企业产能迅速过剩,市场周期短得昙花一现。2011年,我国光伏产能35吉瓦,而这一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还不到28吉瓦,即使世界其他国家的光伏产品都停产,中国仍有20%的产能过剩。2012年,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披露,我国80%的多晶硅企业已停产。
媒体常有报道,一些新能源企业从地方政府那里获得巨额补贴。《新京报》2013年1月24日报道称,三安光电在过去三年拿到了近30亿元的政府补贴,公司老板林秀成成了“厦门首富”,坐拥11亿美元资产。《上海证券报》2014年4月4日也报道称,厦门政府向三安光电开出“10亿元现金补助+30亿元的大单合同”的大礼包,将三安电子的投资项目吸引到厦门,由此,三安电子将项目投资额由40.76亿元增至100亿元,扩大到原来的2.5倍。
其实,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政府招商引资,是为了繁荣地方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福利,增加税收。但作为企业来讲,主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有的企业甚至是“投资之意不在项目本身,而在补贴和圈地”,拿几年政府补贴,坐等土地升值。说白了,就是以“项目”为诱饵去钓土地这条“大鱼”。
上项目容易砍项目难。这是因为,上项目有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入,如低价土地、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这些资源往往很难发挥最大效益。从查办的贪官案件看,几乎所有的贪官都与企业老板“勾肩搭背”,官员把公共资源廉价甚至免费送给企业老板,从企业老板那里获取巨额贿赂,同时还创造出“政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产业产能过剩这么严重,市场周期这么短。
因产能过剩砍掉项目对个人利益是损失,砍谁谁叫疼。况且,砍掉项目必然造成债务、失业、税收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甚至还让腐败东窗事发,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不但不按中央政策要求砍掉产能过剩企业,甚至还会为其“输血”使之存活下去。这应该是某些地方官员对中央化解产能过剩政策阳奉阴违的主要原因。
综上,诸如政府补贴这类的政策一定要慎用,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事实上,企业的发展与生命力与政府补贴没有多大关系。微软没有政府补贴,“苹果”也没有政府补贴,但这两家企业却是世界科技创新的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