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太双边或多边的自贸(区)谈判混战中,中韩FTA(自贸协定)完成实质性谈判。
30个月的中韩FTA谈判,相比韩美、韩欧FTA从谈判到签订26个月和10个月,过程更加艰难。问题出在制造业和农副产品方面,基于韩国农民对于自贸协定惯常的敏感,汽车和农副产品的关税减免是大问题。在韩美FTA的谈判中,韩国相关利益群体就往往通过街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即便是在韩美FTA签订后,美国对韩国执行不力也耿耿于怀,甚至成为韩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障碍。
形势比人强。在谈判的最后关口,两国元首作出决断,并在APEC峰会期间,完成中韩FTA的实质性谈判。此举既有象征意义,更具实质内涵。
就前者而言,亚太地区各种类型的自贸(区)谈判,应该并行不悖,多元开放,而不应异化为地缘政治绑架经贸合作的博弈工具。从TPP和FTAAP(亚太自贸区)的现实看,中美已经形成了两强较劲的格局。
就后者而言,多一些双边FTA或次级范围的自贸协定,如中日韩FTA、中日韩和东盟10 1或10 3层面的自贸(区)FTA,当然也包括美日韩等相关国家的自贸协定等,对于区域贸易和投资一体化都是利好。
因而,从区域多赢的前景看,无论区域内双边的FTA,还是TPP抑或FTAAP,不管内中争议多大--无论是经贸层面还是基于地缘政治目的,最大的公约数是区域一体化。
中韩FTA完成谈判,为中日韩FTA谈判打下了基础,更有助于稀释TPP和FTAAP的争议与矛盾。作为世界上经贸最活跃的地区,贸易与投资、人流与物流,只有突破关税壁垒的屏障,冲破原产地的利益偏狭,才能实现区域市场互联互通,让域内各个经济体尽享大市场大流通的便利。
当然,基于域内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以及主权国家趋利避险的贸易诉求,中韩FTA当然也不可能做到理想主义的市场全开放。所以,汽车和农副产品并未被列入关税减免。以农副产品为利,在韩国自中国进口农副产品中的60%(以进口额为准)没有被列入废除关税壁垒对象,其中的一半还被从关税减让对象中排除。
这保障了韩国方面的利益,但也保证了中国的贸易诉求。未来,韩国从签订FTA的伙伴国中进口的农副产品比重将从64%提高到80%,这对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到韩国市场是个好消息。此外,韩国对中国泡菜的进口税率也从20%降到18%,为中国泡菜出口韩国提供了动力。
中韩FTA不仅制定了未来20年货物贸易和农副产品的减税计划(范围),而且服务贸易、金融、通信和网上交易等领域也达成协议共识。舆论认为,“投资自由化”是中韩FTA开创的最大亮点。
这很正常。作为地缘交接、文化相近的东亚国家,两国没有理由制造互相隔膜的贸易围城。更要者,韩国对华贸易依赖最大---2013年,韩国对华出口总值1413亿美元,占比韩国出口总额的26%。韩国对华原材料出口更是高达72.4%。中韩FTA协定实施后,中韩两国每年将有近55亿美元的关税减免,相比两国2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量,关税减免率不算太高。但中韩FTA着眼于长远,释放的利好效应不仅仅局限于贸易上,而在于为中韩两国市场联通打开了一个通道。以此为基础,将在东亚产生从地缘、经贸和投资上的催化效应,被搁置的东亚一体化进程也会获得重启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韩FTA体现了东方式的智慧。在韩国最为敏感的农副产品“保卫战”中,中国并未钻牛角尖---对此,“参加示威的农民得知‘大米除外’消息后保持克制”(韩国中央日报语)。中国亦在汽车和液晶显示屏(LCD)上坚守了本国的核心利益。求同存异而完成谈判的中韩FTA被韩国《中央日报》评论为,虽说韩中FTA水平低 波及效果比美国和欧盟更大。这样的FTA在执行层面遇到的阻力更少,释放的效果更确切。
更为长远的延烧效应是,中韩FTA将在区域内形成了更多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区)谈判。目前,中日韩俄印互贸平台已经启动,奥巴马总统对于TPP也提出更为开放的观点。因而,从亚太区域到更为广阔的其他地区,各种自贸(区)和投资便利化谈判会交叉进行,通过经贸一体化实现区域整合。也可以说,中韩FTA是区域整合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