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上市银行同期存款锐减1.5万亿元,中国银行业存款在第三季度出现的波动,引发了争议和讨论。
有观点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压倒”了传统银行。的确,自从2013年以来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出现井喷式发展,中国银行业“金融脱媒”的压力与日俱增。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流的存款多数又以同业形式回流银行,导致存款结构变异和成本上升。实际上,互联网理财的日子也不好过,三季度余额宝[微博]规模已经首现下降。因此,银行三季度存款减少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从存款与整体经济的走势来看,储蓄缺口注定存款黄金时代已逝。成熟经济体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会拉低储蓄率,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已现,真实储蓄必然见顶。总储蓄水平不足使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收窄,再加上外汇占款低迷,高储蓄率为流动性放宽提供的客观基础就被不断削弱,导致央行[微博]基础货币投放能力下降,抑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同步扩张。
此外,随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引发的不良风险日益暴露,不断侵蚀企业和政府储蓄,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增加7个BP(Basis Point)至1.12%,创三年来新高,而且这一趋势尚在加速;作为家庭金融资产最重要的房地产,变现能力也逐渐减弱,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8.6%,居民资产难以盘活,均大幅影响了存款循环和派生能力。
从银行业自身来看,银行资产端受限影响了负债端的扩张。购买同业存款“冲时点”早已是行业惯例,今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基本堵死了利用同业业务掩盖真实业务的通道。这也可从相关数据得到映证,9月社会融资规模1.05万亿元略超预期,而人民币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从8月的73%上升至9月的80%,这表明影子银行业务总体处于受抑制状态,使得存款回流形成断层。而此时,存款偏离度监管突袭,措不及防的银行顾此失彼,为了调结构只能牺牲总量。
综上,以存款为代表的负债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的生命线。目前全国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已经有4000多家并且即将成立大量新型民营银行。可以预期,存款市场竞争主体快速增多,竞争趋于白热化。如何稳存、增存成为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但以此预测银行业存款拐点来临尚为时过早,“新常态”下仍然充满机遇。
一是持续量化宽松提升经济活跃度。货币政策上一系列定向注入措施,毫无疑问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下一步在继续定向降准的同时,降息将成为货币政策宽松最主要的着力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经济活跃度提升,将促进银行负债业务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二是存量资产调整盘活信用创造。金融企业贷款减免办法有望近期出台。这项政策的重点是加强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的坏账减免核销力度,标志着存量经济盘活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该举措化解银行风险资产,并激发银行信用创造活力。
三是存款保险制度推进抬升存款吸引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积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目前该制度建立接近成熟,预期加快落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意味着国家信用从金融体系中退出,让位于市场化的银行信用和金融体系信用,从逻辑上说,这将意味着理论上将不存在“刚性兑付”,来自高风险产品的“劣币驱逐良币”传递效应将会弱化。金融风险结构将发生变化,存款的安全性功能将凸显。
四是人民币国际化衔进引入存款“活水”。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推进并持续优化其路径,版图由最初的亚洲邻国,继而欧洲大陆,扩展至中东国家。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预计,目前海外人民币资金存量已达2.6万亿左右。此外,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交易总数量为176宗,较去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境外市场,由于不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可能会更强。
近年来,银行经营中忽视“长尾市场”,重理财、轻存款的现象突出。三季度存款下降为商业银行经营敲响了警钟。重新审视负债业务,如何管理存款上升为一门艺术,既要扩大核心存款,为业务增长提供低成本资金保障,更要扩展客户夯实负债业务基础,使业务增长与客户基础的扩大保持协调同步。与此相适应,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唯有摒弃原有的利润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基于客户价值管理的盈利模式,才能突围。